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狼》特色赏析

发布时间:2015/6/23 17:05:09

 

《狼》是著名作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个短小生动的故事,情节曲折紧张,波澜迭生,并寓含深刻的主题。文章在行文和结构上有以下特色。

一、结构严谨,情节曲折

故事仅二百余字,却言简意赅,层次井然,内容丰富。

文章一开始简洁地叙述屠户了遇狼的情况。最初,屠户认为,如果满足狼的贪欲,便可脱险。在短暂的恐惧后,他采取了迁就的策略:“投以骨”。这使得两狼“缀行甚远”的情况有了变化:“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于是,他“复投之”以至到“骨已尽矣”而两狼“并驱如故”。

此刻,读者和屠户才意识到:面对凶惨的敌人,躲避不行,后退徒劳,唯一的出路是勇敢迎接挑战。在敏锐的观察后,他奔倚“积薪”之下,使对立双方陷入僵持。

读者的心情来不及放松,狼又耍起了新花招:一只狼竟自走了,另一只狼却悠闲地闭眼打盹。对这个细节,作者没有过多的说明,而让读者细细品味加以认识。屠户虽不清楚狼的花招,却抓住这个良好的时机,跃起而“毙之”。故事发展到达了高潮,狼的悠闲诱敌与屠户的暴起毙之也相映成趣。

最后,作者又借助屠户的警觉,点明了先前走开的那只狼的企图,故事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而两只狼也在这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中全被击毙。至到此时,作者才以画龙点睛之笔点出“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道理。

二、文风干净利落、简洁生动

全文几乎都是记叙,炉火纯青的白描手法让我们叹为观止。

比如,作者对两只狼并没有刻意的描写,如何让读者区别开它们是后面叙述中的一个难点。起初: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作者用了两个“一”来代表两只不同的狼。紧接着,情势变化了,再用两个“一”就缺乏变化了:“前狼止而后狼又至”,作者改用位置来区别。再后来,骨头吃光了,两只狼仍继续跟着屠户,它们的位置就不值得交代了,作者就干脆含混起来:“两狼并驱如故”,而不再强调二者的区别了。接着,作者又有区别了:“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还是用两个“一”字,就轻而易举地把两只狼恰如其分地分别开来。 

我们只要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凭上下文想象出二者的不同,就足够了。这就是 “精”的要义,其中有作家的独具匠心地创造——尽可能把与情节发展无关的细节省略掉,把动作和情景减少,以免干扰读者对情节因果链的注意,这是本文精练异常的原因之一。

三、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揭示深刻的主题

看吧,狼是多么的贪婪:骨头吃完了,仍“并驱如故”紧跟屠户,当屠户进行防御时,它们还不甘心地“眈眈相向”。狼又是狡诈的:当屠户转入防御斗争时,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用“假寐”来蒙骗屠户;一狼假装“径去”,暗中打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真是狡猾到了极点!但是,狼又是非常愚蠢的。“假寐”的狼,由于“目似瞑”,给屠户进攻的可乘之机;打洞的狼,由于“身已半入”,使屠户获得“自后断其股”的有利条件。

想一下,社会上像狼这样的人少吗?作者在故事结束时发表的议论,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对待狼一样的恶人,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不管恶人怎样狡诈,耍弄什么花招,文中两狼便是他们最终的下场。

 

于洪泉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