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蜀道难》:为什么要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发布时间:2014/11/5 12:04:03

 问:全诗为什么要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陈日亮老师答: 第一个“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好似破空而来,摄人心魂。它是紧接在一声”噫吁嚱,危乎高哉”之后,也就是当我们突然听到“啊啊,高啊真高啊”,正惊悚时,劈头来这么一句,就将蜀道地处高危这一特点,当头给人一个强烈冲击。接着则句句都紧扣“高”展开铺叙,一直结到“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给人因”高“而”难“的印象就异常深刻。

第二个“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则是出现在描写悲鸟、子规的号啼之后,让读者先对蜀道上的”声响“有了具体接触,再接着一句咏叹,带出”使人听此凋朱颜“这一关键句,连同后面的”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一前一后,”声“的印象因之格外强烈,凸显了闻声惧险这一”蜀道难“的特点。

第三个“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落在诗篇的最后,连带着一句”侧身西望常咨嗟“作为全诗的曲终奏雅,出来的却是一声长长的嗟叹。诗歌这最后一节,重点是叙写蜀道之危,但这里的”危“是由地理形势转向生存环境,直接关注友人此行的人身安危。”侧身西望“的立场,也就是诗人的立场。通过这再而三的咏叹使首尾呼应,使敦劝与告诫的殷切心情得到进一步强化。

由此看来,全诗安排的三次咏叹,每一嗟叹,就是一个转折,诗意各有侧重,分别凸显蜀道的”高“、”险“、”危“,同时每一嗟叹,嗟叹者所取的角度又有区别:首叹,是采用全知者的大视角,预警蜀道“不得过”、“没法走”;中叹,是通过既行者(过来人)的视角,告诫蜀道“不可攀”、“不要来”;末叹,则是站在送行者的角度,劝阻友人“早还家”、“不要去”。角度的三次变换,感情波澜迭起,既逐层加深对蜀道之难的深刻印象,又不断增强警示劝诫的关切心情。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