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育改革20年,争议中艰难前行
发布时间:2015/8/12 15:59:10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台湾社会向多元化转型,旧的教育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需要,民间要求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94年4月10号,台湾大学黄武雄教授号召组成“四一○教改联盟”上街头大游行(简称“410大游行”)。台湾两百多个民间团体,3万多民众走向街头进行游行,向政府强烈要求进行教育改革,提出:落实小班小校,广设高中大学,推动教育现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
“410大游行”对台湾教育弊病的批判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升学主义,片面追求文凭、学历,导致了学业负担过重;第二是管理主义。大游行批判教育行政化;第三是粗廉主义,培育廉价的教育,而不关注教育的品质。
同年,台湾当局开始正式着手推动教育改革,将这一年定为“教育改革年”,并成立了“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简称“教改会”)。
1996年,“教改会”总咨议报告书定稿,确定了台湾未来教育改革的教育松绑、带好每位学生、畅通升学管道、提升教育品质、建立终身学习社会等5大方向,将中小学教科书由“统编本”(一纲一本)改为“审定本”(一纲多本)。
在咨询报告起草和颁布前后,民间教育团体和咨询报告制定团队进行过很多次会谈,“410大游行”的发起者黄武雄对这个报告还是很不满意的,认为还有很多推敲的地方。
20年来,在审议报告后实际实行教育改革的项目非常之多。其中比较重大的有,联考改革、多元入学方案、自学方案、师资多元化、教师会、建构式教学、教科书多元化,高中职社区化,开始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
1998年,台湾“教改行动方案”确定自次年起,政府连续5年用新台币1570亿余元推动12项“教育改革”工作。
1999年,包含7个领域的“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草案”进入试验阶段,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2年方案进入规划阶段,私立学校受到鼓励。与此同时,开始实行“大学学费弹性化”,一大批专科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大学“公立改民营”与大学合并也进入实施阶段。
2001年,初中升高中采取以“基本学科能力测验”,代替传统的统一升学考试,并全面推行“九年一贯”制。2002年,大学实行“多元入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