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复旦大学】作文展示

发布时间:2016/6/8 15:27:30

高处不胜寒 

李茜(复旦大学)

人们常说“百尺竿头、更近一步”,但这一步往往比之前的九十九步更难。但旁观者往往不知其中奥义,照例理所当然地去期待更完美的表现。这就是高处不胜寒的悲哀。

因此,我们习惯性地对强者更加苛责,却对弱者报以宽容。我们只看到强者停滞不前甚至稍显退步,就忽视了他为夯实之前的积淀做出的努力;却为弱者的点滴进步而欢呼雀跃。

想起刘翔两次因伤病退出奥运会,随之而来便是国人的猜疑、斥责、怒骂甚至诽谤,他们不能接受“亚洲飞人”就这么错失了为国争光的机会。但刘翔本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就已经获得了奥运会冠军,创造了前无古人的惊喜成绩,实现了无数优秀运动员无法实现的梦想,这本身就值得掌声和喝彩。但在退赛之后,刘翔的所有成绩似乎都被抹杀了,人们只愿意分享他获得金牌的喜悦,却从未在意他与伤病做的艰苦斗争。这就是强者的悲哀,被记住的永远是失败,哪怕之前的成绩再圆满,也被选择性的遗忘了。

金庸小说中拥有天下第一剑法的剑客名叫独孤求败,其他剑客都被湮没在其光芒之下。杨过之于他,只是蛮横任性的无知儿童;令狐冲之于他,如同落魄悲情的市井之徒。独孤求败,已经没有对手,但求一败,无敌而又寂寞。金庸笔下的这个剑客不正是一种隐喻么,他的剑道已然是其人生境界,是寂寞虚无,不通人情的。这种无敌的境界正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傲视天下,身畔无人,人生再无乐趣可言、再无目标可寻。这种境界,何其孤冷又何其悲伤,人真正到达完美的极致,也就远离了俗世的贪嗔喜乐。所以,完美是一种非人的境界,也就是说,凡人永远不可能达到不败的顶峰。这是隐喻,更是忠告。对完美过分苛责,只会坠入虚无。

龙泉寺的存在也许是高处不胜寒走向极端的例子。龙泉寺的“高知僧人”让其成为“清华北大分校”,法师班底有清华大学博士、北航教授、中科院博士等。柳智宇就是其中一个,与无数学霸一样,他通过数学竞赛走进了北大,但他最后走进了龙泉寺。从小在一群高智商的孩子中长大,是天子骄子中更优秀的个体,在与分数的斗争中获得更美好的前程。但他也忍不住困惑,他十几年来几近左右手互博的竞赛人生是为了什么,虽然在外人看来,他是如此春风得意、前途无量。最终他在佛教中找到了久违的宁静,觉得那是自我修养的正道。曾经学校和父母都对他寄以最殷切的希望,他也没有辜负众人的期待,也许有困难也许有失败,他最后做到了。但没有人能解释做到的意义是什么,也没有人真正给予他关怀——除去分数和前程外对个体的关怀。

然而现实往往要我们学会在最惨烈的优胜劣汰的社会系统中成长。人们眼中看到的是强者,甚至期待看到强者越来越强。没有理所当然的成功,但多的是理所当然的看客。

黑塞的《悉达多》曾这样讲述一个青年人寻找世界真理、生命真理、自我真理的故事:“世界并非是不完美的,或是正处在一条缓慢通向完美的路上……学会爱这个世界,不再拿它与某个我所希望的、臆想的世界相比,与一种我凭空臆想的完美相比,而是听其自然,爱它,乐意从属于它。”希望高处不止是孤独和寒意,而多一点关怀理解;希望高处不止是竞争与残酷,而多一点沉思的空间;希望高处的人也能有机会欣赏沿途的星光璀璨,做一个自由的人,心不为形役,形也不为心劳。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从“高处”的不自由入笔,深入探讨了人生的两难处境,很有哲理性。文章的材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现实,却看到了其中大众心理的乖缪,进而寻找出“高处不胜寒”的社会原因,将问题推进到更深层的人类精神症状,有犀利的现实批判性。(指导老师:梁永安,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者小传

李茜,就读复旦大学中文系,只是个读者。好美文,耽佳句。文字本无主,闲者便是主人。

 

本专题系海峡语文网特别策划,以上各篇文章版权属于作者本人及海峡语文网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网联系,欢迎读者转发分享。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