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作文展示
发布时间:2016/6/8 16:53:33从家长对分数起伏的态度看教育中家长的失误
张钤(福建师范大学)
当前形势下,考试评估无疑是判定一个学生学习能力最直接的方法,正因为如此,在长达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极为重视最后写在试卷纸上的分数。然而,随着考试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我们却不难看到在过度追求分数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对分数起伏的过分夸大而导致的一系列教育中的失误。
家长作为直接关心孩子成绩的群体,在对孩子成绩的评估中出现了不少的失误。我们不难发现,在如今存在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一个常常考试拿满分的学生偶然失误只考了98分,回家后迎接他的就由热情的表扬变成了巴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一个多次考不及格的学生 偶然考到了61分,,家长对他的态度即由原先的惩罚变为了表扬和鼓励。从家长对学生分数起伏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我们可以发现,家长在对待分数变化时未能保持一个客观的态度,而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
一、扭曲的优劣观:基数大小蒙蔽双眼,家长对孩子成绩的评估有失公允。
家长虽然作为监护人,参与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但对于大多数时间在学校生活的学生而言,家长对孩子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了解是不够充分的,因此家长仅能从考试反馈的成绩来对学生的成绩做出粗浅的判断。对于学习成绩原本就很优异的学生来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已是不易,这类学生往往成绩基数很高,在此基础上,受不同考试内容等客观情况的影响,成绩起伏实属正常现象,而家长并未过多考虑具体考试难度等实际问题,只看到较之原先基数的下降,从而对孩子的成绩生出不满,甚至采取体力惩罚的方式,这不仅否定了一个优异学生背后付出的努力,更挫伤了其努力学习的动力,长此以往,不难想象一个钱途一片光明的学生会对学习产生抵触的心理,甚至出现心理疾病,一个天之骄子就这样因为家长观念上的失误而被扼杀在摇篮里。
二、正确的教育观:缩小退步比放大进步更重要。
寻常的教育模式中,家长往往对成绩取得进步的学生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鼓励,家长尽可能地放大一个孩子成绩的进步使孩子更有动力去努力,从而一步一步取得成绩质的飞跃。然而,人们在关注对进步孩子鼓励式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学生成绩下滑的最小化。一个追求上进的同学可能因为学习方法的不当等原因暂时未能取得学业上的进步甚至略有下滑,此时的学生本身即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付出的努力产生了怀疑,若是家长放大了他们分数的下降而加以惩罚,无疑是雪上加霜,泯灭了学生奋斗的激情,更有甚者,产生了自卑心理。作为家长,不仅要在孩子取得优异成绩时给予鼓励,更要在孩子学习失意时,给予支持和鼓励,通过教育使学生正确的探寻学习中不足的地方并加以改进,而非做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他在绝望的深渊中无法自拔。
学生作为一个对自身情绪尚未能准确管控的不成熟群体,需要家庭在其成长过程中的正确引导,家庭教育在学生的一生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只有正确的评估学生的成绩,才能对孩子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从而引导孩子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感悟:
高考作文最考验学生的就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要做好分析题目、理清思路和完成创作这一系列的过程,但这的确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快速反应的思维能力,完美通过考试的学生都有很强的能力毋庸置疑。
作者小传
张钤,1996年生,现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15岁时科技小发明获湖北省恩施州青少年科技竞赛三等奖;16岁主持《关于当代中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情况调查》获校内三等奖;17岁独撰《辩证法思想对当代中学生生活的指导作用》获校内一等奖;20岁入选为东南网大学生记者。
“触线”的不同待遇
林玲(福建师范大学)
君子不器,凡人却难以逃脱“线”的束缚。墨线丈量实物垂直度,稍有倾斜,便拆砖重整,世俗契约一大波线作为衡量的标准,稍有起伏,便是巴掌和吻的泾渭分明。昔李太白才华横溢大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跳出线外,不畏清浊。而今我辈举步都是活在线的牵制下,线上线下,一旦触线,待遇不同。
一个巴掌一个吻,各有千秋。漫画给我们展示了A同学考98却被赏了一巴掌,B同学考了61却获得一个吻,对比是产生内在哲思的途径之一,A同学之所以被打了一巴掌是因为他在前次的考试中取得100分的成绩,而B同学获得吻则是他在前次的考试中取得55分的成绩,同是两分的差距,一下一上,一掉一增,一个从最高线下掉下来,一个触及到及格线上,而虽得到的待遇也不同。古人有云:“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而我们总是无法原谅满池清水一朝溢空,一轮圆月瞬间犹如月牙。我们一早就被牵定在“线”内,我们以“线”作为衡量的标准,许你从低线一步一步向上就不许你触到顶线还弹回。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后人不忘前人之师,在偌大的历史星际中,我们回头一看,古人早已把哲理明明白白的给我们粘贴出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卧龙先生自从刘备三顾茅庐出师之后便打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为蜀国服务,一出空城计,一场草船借箭,自舍身而以蜀国为大任以来便把自已放置于最高线上,凡事力求完美,力求不损蜀国,最后一张出师表,言辞恳恳,未敢有丝毫的懈怠,一直把自已拉扯在最高线上。然而,天下大势终将去,三国归晋是天意,在诸葛亮死后虽博得后人感怀,却也有人揪住他后期的稍有差池,大笔一挥批他穷兵黩武,导致蜀国兵力匮乏,不敌他国,最后虽有姜维也无力回天。弹指一挥间,从顶线偶尔脱落一两步,便落地差点被扣上有历史学家把整个蜀国的败落都归于丞相一人,量变导致质变,我们总是把眼光过多的放于“线”上下的波动,若是从顶线落下,就要受罚,而不是深究人家的起点是在某条线上,触及顶线必有一落的道理我们却抛之脑后,只知道,你这次考试掉了两分,没有取得满分,你这次的考核成绩只得了良好没有取得优秀。
比有色眼镜更让毛骨悚然的是我们一味地用所谓的“线”“尺度”来衡量我们身边的人,我们无法容忍一个天天给我们端茶送水的人突然有一天不给我们端茶送水,但是我们却会感激一个偶尔有一天给我们送了水的人,并与前者绝交与后者深交。这也就是网上心灵鸡汤上说的:“如果你一直给用十分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人,突然有一天你只用了七分的态度去对待,那便会遭到对方的指责;若是你一直只用三分的态度去对待,一旦有一天你用了七分的态度去对待便会获得无数好评。”
这是个交际手段的教育,却让我们从反面思考我们看待事物的局限性与荒谬性,考了98分却遭一巴掌,55分却获得一个吻,这搁置在理性思维下确实是荒谬的对比,而搁在我们现实,放置于我们如今的视角体系下却是很正常的。我们过分重视“线”的波动,而忽略了“线”的起点是在顶端还是低端,如果我们会考虑到98分是置于100分最高线之下,而61分是置于60分及格线之上的,我们便不会有如此荒谬的行径。但我们只看到是降了还是增了这个起伏度。
表象和本质隔着不仅仅是一杯水的距离,其中的差距可以是茫茫星空两颗星的距离,100到98,55到61,两分之差,巴掌和吻之分,一个触线而返一个触线而及,我们一旦沉溺于“线”起伏的表象,而忽略掉“线”起点的本质就难免造成荒谬的局面,“触线”和“掉线”是要以“线”的高度作为衡量点而不是只单单看其增加或者减少的幅度,但愿以后我们不用股票式眼光去看待两分之差,而是深追到线的源头,思量其出发点高度。
作者感悟:
在交际中,有很多人都是用100分的态度去对待人,偶有稍减就被人诟病,而平时用不及格线去对待人的却一旦触到及格线便获得称呼,为人也好,处事也罢,希望我们都能不用过分重视“线”的波动,而要多看看他人在平时对待我们是用了100分还是55分。
作者小传
林玲,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生于南方小镇,学于南方小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姑娘。自幼喜欢随笔记录,长大后有幸念于中文专业,善风花雪月却对正经文章学术研究敬而远之。一二投笔,幸有所得,在《福清文学》等发表文章,二一少女,心持好奇从容不迫。
是学生被“打脸”还是教育被“打脸”
杨梓皓(福建师范大学)
当你考了100分,是不是就应该接受嘉奖的亲吻呢?而当你只考了55分,得到的为什么却只是一记重重的耳光?这背后,反映的便是当今教育中祸害不浅的“唯分数论”。
漫画中的两个孩子,一个考了100分,获得了嘉奖,另一个只考了55分,结果“吃”到了巴掌;而在另一次考试中,上一次考满分的那个孩子考了98分,便遭到了一记耳光,而那个上次不及格的孩子,这次因为得了61分,便收获了奖励的亲吻。
有人说,考试得了满分,不应该得到老师、家长的大力赞赏吗?而如果只考了不到60分的分数,难道不应该受到惩罚和教训吗?而在第二次,明明可以得满分却被扣了2分,应该让他受到教训;而上次不及格这一次及格了,就应该给他鼓励和褒奖。其实,这样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上,特别是部分家长中十分流行。然而,这两种极端的区别对待,特别是对考差了的孩子和退步的孩子的对待,表面上是学生被“打脸”,实际上却是给有这种思想的家长“打脸”,给当今观念扭曲的“唯分数论”教育“打脸”。
为什么要给“唯分数论”“打脸”呢?一方面,一次考试答的题目全对的确很优秀,考了不及格的分数也确实有点儿令人气愤,但这并不能与受到两个极端的对待相联系。一次考试如果孩子考到了100分,给予他适当的鼓励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那一次全班大部分甚至所有同学都考了100分,这就不能说明这个孩子的优势所在;同样,如果那是一次难度系数大的考试,55分兴许已经是全班数一数二的“高分”了,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因为在分数上没有过那条所谓的及格线而对孩子加以惩罚,这就是老师和家长的责任了。老师和家长关心孩子的成绩,但如果仅仅以那个分数来下定论,未免太过不负责任,也是在给自己“打脸”啊!
另一方面,上次考100分这次考98分的,能不能说这个孩子的成绩“退步”,这也涉及到标准问题。但在通常情况下,这两个分数都属于“高分”,老师和家长不应该过于矫枉过正地严格要求孩子每次都拿满分,既不符合科学切合实际,也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而相反,上一次只考了55分的孩子这一次考到了61分,我们的确应该给予鼓励褒奖,但也应该看到他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除了给他一定的奖励,还应该让他继续努力,在之后取得更大的进步。我想,这才是较为科学的方式。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不能过分地强调分数这个数字,避免“唯分数论”,而是应该从整场考试的情况来看考试成绩,并且更应该从这个分数中发现孩子的优势与不足。无论是“高分”“低分”还是“进步”“退步”,都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并没有硬性的标准,因此不能因为考了55分就“打脸”,也不能因为上次100分这次“退”到98分而“打脸”。老师和家长绝不能单纯地因为一个数字而惩罚孩子,否则就是在给自己“打脸”,在给当今的教育“打脸”。
孩子考不好要反思,老师和家长太过注重分数也要反思,这样才能引起当今教育的大反思。希望今后再也不会有学生因分数而“打脸”,因为这是病,得治。
作者感悟:
这是我中午挤出半个小时写的。时间紧促,基本上都是以漫画主体为线索来写,并没有做过多的延伸。个人认为这个题目难度其实不大,可以根据从漫画内容本身,可以从家长对分数的态度,也可以拓展到教育方面的现状。我的作文从「唯分数论」入手,由漫画本身折射出教育的现状。但由于时间仓促,没能找到专业的老师对我的拙作进行批评和指导,还望各位老师和读者不吝赐教。
作者小传
从初中开始就热爱写作,在课余时间经常提笔记下身边的事物及感悟,风格以日常随笔和评论类为主。文章经筛选发在个人的微信公众号“即刻脱口”上,便于与广大老师、同学们交流。
破了“唯分数论”,让教育多样可能
黄小员(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早前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这几年来教育部想要推动的高考改革,无疑都牵动着万千学生家长的心,但呼唤始终是呼唤,在分数的驱动下,无论怎么改,学生也并不能获得所谓的“解放”,因为这解放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就像漫画里的两个孩子,曾经考过100分并得到奖赏的孩子哪怕考98分都会被甩巴掌,而曾经考不及格的孩子只要稍微过了及格线就会得到大人的亲吻。二者看起来不同,本质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长辈对于分数的执着认定,将分数作为衡量孩子成长成才的唯一尺度。这样的唯分数而来的“关怀”,到底给了孩子什么呢?身体上的吻痕与掌印终究会随着岁月淡化乃至消失,而心灵上的吻痕与掌印却很难保证不会持久地存在着,终究为孩子的未来开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我们无法否认论分数的必要,我们否认的是唯分数论。唯分数论的弊病在于它将孩子的一切学习都视为可量化的,是完全理性的一种衡量方式。孩子的进步与退步,得到与失去,都是通过分数来体现的,分数高,说明孩子强,分数低,说明孩子弱。在成千上万人通往的独木桥上,分数就是唯一的通关凭证,而且还具有鲜明等级性。与此同时,过分关注分数必然导致对孩子生活、情感、心灵等方面的忽视。长辈针对分数高低赏罚分明最本质影响到的是孩子对于学习的态度,究竟把学习当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还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追求,这恰恰是很多长辈忽视的问题。
诚然在现有的机制下,在公平公正的诉求声中,考试分数是显性的最能平息争议的结果,它强调了“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的可能性,也给了许多在其他人才流动与上升的通道几乎被阻塞的人一个光明的希望,但那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我们看到无数孩子通过考试顺利闯过独木桥而上升的时候,也要关注那些落水的。笔者一直认为,教育并不应该只教人怎么学会赢,还要教人怎么面对输,那些隐性的,道德,心理,情感层面上的东西,同样深刻影响并决定着孩子未来的人生。正因如此,长辈们才要有勇气放下“唯分数”的包袱,去以开放的胸襟,包容的心态,告诉孩子,在他成长的道路上,不是只有分数高低这一评价尺度,而同样拥有爱与希望,道德与善等等一切美好的东西,那才是奠定生命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让孩子学着坦然,接受人生路上的成功与失败,学会悦纳自身与关怀他人,谅解与宽容这个社会……那么,当他要独立走上社会,面向世界的那一天,他会因为自己真正成长成为一个大人而欣喜自豪。
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笔者真诚地希望,教育给予孩子的不该是吻痕与掌印,而是生命长久的滋养与富足。为了孩子,请长辈们破了“唯分数论”,让教育充满可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感悟:
我并不是一个在家长吻痕与掌印下成长的孩子,也深知他们对我考取一个好成绩的要求,只是希望在现有的衡量标准,制度体系下我能有个更明亮的未来。但我知道,生命总是充满多样可能,分数只是整个教育过程里的一小部分,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思想与思想的碰撞,灵魂与灵魂的交融,关爱孩子的未来,从当下开始。
作者小传
黄小员,女,现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城市管理专业。对生活充满热爱,持续关注教育领域,并希望自己将来可以成为一名教师。
两条平行线
岳炯彤(福建师范大学)
一条线是人才的标准,在这里一条小小的瑕疵都是罪过;一条线是普通人的标准,在这里一点小小的进步都是功勋。这是两条平行的线,却适用于不同的人群。一条适用于精英,另一条适用于凡人。
精英的任务就是做到极致,做到最好,不允许有一点的退步。就像韩寒主编的ONE app,最开始的时候这是一个精英软件,首推当日就成为APP下载的榜首。一旦成为一个精英,那么也就意味着公众对你的要求会提高,他们不会再用普通人的标签来定义你,而是用精英的标准要求你。今天ONE上的文章不好看,就有网友在下面评论。今天ONE升级了没有原来的好,就有网友在下面留言。虽然精英会因为只退步了一点点仍然会受到人们的批评。相反,如果人们是在一个并不出众的微信号上看到了一篇好的文章反而会大加赞扬。这就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普通人如果做的比平常水平只是高一点点人们就会给出肯定的意见。因为你本来不是那么好,现在变好了,人们就会肯定你。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不懂得说“不”的人,每次有人找他们帮忙,他们即使很为难也会接受,
如果有一次他们真的帮不了而拒绝了,就会被指责很多。而有的人一开始就给别人划清了底线,说自己不许别人在自己的椅子上做,不随随便便帮人。有一天他只是帮了一个小小的忙我们就会对他感恩戴德。就像在学校,差生只要上课稍微听下课,课后第一次写了作业,我们的老师都会大加表扬。我们发现对于这种凡人我们会不自觉地降低标准,对于精英我们会激烈地探讨,希望他们可以变得更加完美,在这群人身上我们寄托了更多的期待,承载了我们更多的期望。在别人都做不到的时候我们会想精英一定可以做到。所以当精英失败的时候我们自己受到的打击也很大。
这样两条平行线在整个社会中也有着它的存在意义。精英的标准固然苛刻,但是这个标准对于精英来说并非不可做到,恰恰是他们所能承担的,这种标准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进步的动力。而凡人并非不是优秀,只是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他们在成为精英之前需要有一定的鼓励的赞许。所以社会会有双重标准,一条标准适用于一种人群,这样的双重标准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作者感悟:
好久没有写过高考作文了,当我看到这个高考题目的时候真的是一脸蒙逼。我不知道怎么写,写了一年的小说、散文,好久没有写过很正经的议论文了,居然会手生。这篇文章写的时候我都可以感受到很烂的感觉,自己都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好烂。转眼已经过去了一年,曾经坐在考场奋笔疾书的我坐在教室一边听着课一边紧张地看着手机等待高考的作文题。当年我高考的时候都没有这么紧张,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一种紧张的感觉,仿佛从这群考试的人的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
作者小传
岳炯彤,目前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读书,酷爱文学,热爱写字。
现实与期待
李琼荣(福建师范大学)
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把一位特别喜欢的人介绍给朋友,无意强化了主观感受,而赞不绝口,但在熟悉之后,朋友难免觉得不过如此,你口中的人和现实中的人存在明显的落差。这其中的原因不外乎于你略夸张的描述让人产生高期待的反应。
但现实又往往不能一概而论。说得夸张,现实就不一定好吗?期待高就一定坏吗?外界的期待值与你个人水平的关系是否成比例?或是不挂钩?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有这样一个教育现象:一个孩子经常考满分,偶有失利考了98分,家长就大发雷霆并加以惩戒。我们先不讨论卷面成绩是否作为孩子能力的绝对评判标准?首先,在心理学上而言,分数本来就是一个平常的数字,当奖惩的介入之后,意义就变得非凡。但这样带有功利性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长久的身心发展来说,并非好事。其次,追求高分数真的是家长和老师们对于孩子发展的终极目标吗?在当今社会,成绩好,高学历,校园学霸杀人、投毒等事件,不在少数,且影响恶劣。当然,这些“问题”孩子的品行与其成长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家长宠溺放任孩子、教师打骂学生等教育方式都与孩子恶劣的性格形成脱不了关系。再者,因为“好”学生多处于被优待的地位,所面临的现实,就是被期待达到更高的现实,稍有不慎,其付出的代价都要比一般人要“惨重”得多。所以可以说,在好学生的身上,个人现实决定外界期待,而外界期待又反作用于个人现实。
假定另一个孩子,以前都考55分,终有一次考了61分,比及格线还多一分,那么他很可能被家长嘉奖。这个孩子与考98分的孩子成绩水平相差甚远,但考98分的孩子被批评了,而考61分的孩子却得到了表扬。由此对比,我们可知,成绩的高低并不是奖罚的根本原因,而是与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值挂钩。家长之所以表扬61分的孩子,很有可能是在此前对孩子不报以高期待,或者没期待,虽然上升的分数不高,但也算是有进步,易获得满足感。 “坏”学生常处于被忽视的地位,面临的现实期待就相对较低一些,偶有成就,获得的嘉奖可能会比一般人要高一些。所以在他们的身上,期待与现实同样呈现正比例。而考取98分的孩子,则由于父母以往期待一直处于不断上升值,所以才会产生如此让人啼笑皆非的反差对待。这两个例子都由期待值在“作祟”,就同,坏人无意做了一件好事,就很容易让人动了恻隐之心;而好人哪怕一辈子就做一件坏事就可能被视为永不褪色的污点。这都是期待与现实两个因素所带来的反差效果。
考高分数,就是为了上个好大学;读好大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有好工作,就是为了好生活。如此看来这一切连环的期待,就是为了提高现实生活的质量,那又为何只是紧盯着眼前没有生命的分数不放呢?靠高分也没法走向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各路的天才少年,小小年纪就考上重点大学,门门高分,但后来因为自理能力太差被迫退学了的情况也不意外。此外,不靠高学历也能取得辉煌成就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如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以及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就读哈佛大学时,他们的父母定然都是期待他们学成高就,但外界的期待也不能左右个人现实的发展路径,结果是他们都成为从哈佛大学辍学的“坏学生”,都是白手起家,并在互联网上创业,从而影响全世界。
作者感悟:
生活在包罗万象的世界里,个人的能力又怎能以分数定论?外界的期待与我们个人现实能力确实有密切的关系,但本抽象的能力又如何具体量化之,因此切莫孤立地看问题,而截断了通往“罗马”的条条大路。
作者小传
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
正确树立自己的成长目标
陈雅梅(福建师范大学)
漫画中展现出来的是这样的一个现象:一位考了九十八受到了惩罚,然而一位只考了六十一的学生却得到了奖励,而原因就是在于考了九十八的那位上次的考试考了满分,而后者在上次考试当中不及格。不同的分数段,却得到了反差如此强烈的结果,我们难免会思考,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真正的适合学生的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让学生变得更加的完美,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而教育的
手段,直接关系到了我们教育的效果。而那一群被教育者,都思想懵懂的阶段,我们要做的便是让他们逐渐的成熟,让他们了解到成绩的重要性,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而每个人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追求,决定了他们对自己的要求高低。
老师的态度显然是直接关系到孩子对于自己成绩的要求,当漫画中的孩子考了九十八分之后,作为老师,拿他的成绩与六十一分的同学相比,无形当中,好同学的优越感将会膨胀的多大呢,再者,差学生即使是在进步的情况下,任然得不到认可,那么这对于他的积极性将会是有多大的打击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确立有自己的目标,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给自己设立一个高标准,对于自己而言,适合自己的标准就是最明智的。
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这是一句古训,我认为这句话阐述了人生大目标与小目标的关系。我们要有自己的长远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大“志”,这个大志不能总变,但这个大志一定是一种志向,而不能是一个过于具体的目标,否则就会过于狭隘,变得不现实。比如从政的人都想在政坛有所作为,但如果他初入政坛就把目标定位成为国家元首,这就很不现实,对于一个初入政坛的人你连自己能在政坛待多长时间都不知道,更何谈成为国家元首,有调查显示在全球500强的CEO、诺贝尔奖获得者等成功人士中,有87的人取得成功时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自己职业生涯初期所从事的职业。大目标的实现是漫长的,要将它分解成多个小目标,通过小目标的实现与积累,来实现最终的大目标,正如中科三环的副总裁张玮先生在《职业化塑造》培训上就告诉我们的,要有将目标根据需要和可能及时调整、分解的能力。人的一生是多样、多变,并且具有阶段性的,所以我们的人生目标也是在变与不变中平衡,在大与小中平衡。
对于自己的人生要有正确并且适合自己的目标,而作为教育者,也应该更加清楚的了解到孩子的需求,引导他们走最适合的路。
作者感悟:
想起来高考已经成为了那一年,再次接触高考作文,感触颇深,其中难免会有生疏感,会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当时写作的感觉,但是还是凭着对于材料的了解写完了,才疏学浅,请多指教。
作者小传
陈雅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专题系海峡语文网特别策划,以上各篇文章版权属于作者本人及海峡语文网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网联系,欢迎读者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