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2020年高考作文同题笔会获奖名单及优文选登(二)

发布时间:2020/12/14 10:34:42

  7月7日全国高考开始,为加强各地语文教研互动,探讨考场优文撰写策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文考题并切实提高读写能力,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导读导写研究中心、中国修辞学会读写教学专业委员会、福建省语文学会、河南省语文学会、福建省耕读书院、佳韵作文研究院、《海峡读写研究》杂志社、《读写》杂志编辑部、海峡语文网共同举办“2020年高考作文在线竞写”活动。

  本次活动,全国各地近200所大学、中学组织推荐学生参加。参加学生用一个小时时间在线完成本次高考作文。本活动选入的竞写作品角度新颖,质量上乘。老师点评和写作感悟从多角度分析和指导,可供学习和参考。

 

2020年全国I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点评

孙绍振

 

  著名教育家、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读写》杂志,《海峡读写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海峡语文网顾问。

  每年高考作文命题一出,便有诸多人士参与评论,或者炒作,但是,浮光掠影的感想,大而化之的空话,多于真知灼见。原因在于,就题论题。许多高谈阔论,于考生几乎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与考生今后发展的关系不大。因为不管题目如何,考生已经别无选择。真正到位的评论,不是仅限于评论考题,而是要顾及考生如何应对,着眼于使考生发挥最大的潜力。

 

1.当务之急

切实帮助考生把十多年来的

生命的积累充分发挥出来

 

  二十多年来的评论作文题,应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不要满足于对考题空洞赞美,或者评头品足,吹毛求疵。实事求是地说,高考作文命题的封闭性和开放性,核心价值观念的导向性,这个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了。当前,评论要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在此基础上,切实帮助考生把十多年来的生命的积累充分发挥出来,应该是当务之急。

  2020年全国语文高考Ⅰ卷的作文题,被多数省份采用,不是偶然的。总的倾向是议论的导向性更明确了。这一点很值得欣慰。

  表面上看,题材仍然是感性的故事。但是其中的潜在思想含量相当深厚。当然,也不排斥一些考生偏于抒情,但是,一味抒情,可能流于空洞,相当的智性的素材支撑,是必要的。

 

2.审题关键

题目的好处表现在三个方面

 

  管仲和鲍叔牙本是朋友,分别为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实际上成为敌人。管仲阻击小白,射中其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小白最后胜利即位为君。管仲成为失败者,鲍叔不但没有为难管仲,反而推荐管仲,说要成霸业,非管仲莫属。让齐桓公小白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

  题目的好处在于:第一,这里有着传统的文化的核心观念:国家大业成败高于个人名利。第二,除了其他的要素以外,人才的竞争决定成败。第三,这不仅是古代的,而且也是当代国际国内竞争的规律。

  题目要求从管仲、鲍叔、小白三个方面,选择一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3.难以取胜

最容易立意的就是从鲍叔方面出发

 

  从为文来说,最容易立意的就是从鲍叔方面出发。确立励志性的主题,着重其道德品质的高贵,第一,出于国家大业,没有为难失败的敌手。第二,推崇其才能在自己之上。第三,保举其掌握大权,自己甘居下位。要完成这样的主题,如果仅仅作抒情式的赞美,或者引用一两句名人名言,那是不会太出色的。更高的要求乃是按照这个主题盘活自己十多年来的知识库存。

  首先就是梳理出同类的故事。例如,苏东坡和王安石,两人在政见上是对立的,一个是坚决的改革派,一个反对鲁莽改革,带来灾难。但是,两人从人格上仍然互相尊重,保持友好关系。当然王安石没有鲍叔那样博大的胸怀,当皇帝要启用苏轼的时候,王安石是阻挠的。有了诸如此类的事例以后,再用抒情笔调、诗化的语言,把自己的主题在结尾处突出一下。这样的文章,也许就有一定的竞争力。

  为什么只能说有“一定的竞争力”,而不说有很强的竞争力?因为这还不算很深刻。高考是一种竞争机制,参加考试的最高目的,不是及格,而是要“出格”,故为文不能满足于一般的自圆其说,而要更深刻,更智慧,甚至更雄辩。故在立意行文之时,不仅要盘活自己的知识储存,还要争取比之一般立意略胜一筹。在这里,应该有思想方法的考究。单纯从论点到论据的线性的思路,不可能是很深刻的,要深刻就要进一步提出问题,揭示矛盾。为什么像鲍叔这样的无私的人数千年来,极其稀罕,甚至连王安石都不能及呢?

  因为人才竞争,目的是个人的胜出,在于超越对手,对手越是失败越能证明自己的高明。在获得胜利以后,却主动承认己不如人,说明什么呢?他的竞争目的不是个人的胜出,而是国之大业。个人的才智高低,与国家大业相比,微不足道。在思想的高度上,在品德上,极其高贵的才能达到这种境地。而一般人,哪怕是很有才智的人,是很难这样精神超脱的。

光讲道理是不够的,要使文章有血肉,文气蓬勃,深邃雄辩,就需要盘活与鲍叔相反的事例。比较现成的就是孙膑和庞涓的故事。二人本是同学。庞涓出仕魏国,担任魏惠王的将军,感到才能不如孙膑。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也就是非常凶残地挖掉了他的膑骨,还在他脸上刺字并涂墨。但是,后来孙膑的才智,还是被齐国的田忌发现了,而且受了重用,留下了田忌赛马的典故。在赛马中,田忌的马上、中、下三等都不如对手。孙膑教他比赛之时,以下等马和对手的上等马,以上等马和对手的中等马,以中等马对与对方的下等马。这样下等马肯定输了,但是上等和中等则肯定赢。后来齐威王敬之以师礼。

 

4.别出心裁

从齐桓公的角度立论

也许会令阅卷教师眼前一亮

 

  从鲍叔的角度立论,素材主旨就是歌颂他的,顺向思维,以鲍叔立论,可能是占大多数。但是,同类竞争就比较激烈,难以取胜。要胜人一筹,就要别出心裁,从齐桓公的角度立论,这样,也许会令阅卷教师眼前一亮。

作为国君,对于原本是对手,差一点要了他的老命的人才,如何处置?齐桓公居然是放手使用。没有这样的魄力,他就不可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最名副其实的霸主。要说明这种唯才是用的道理,光有议论可能是单薄的。最好还得有历史事实,例如,唐太宗和魏征的关系,魏征本来是李世民的对手李建成的部下,多次建议李建成杀了李世民。等到李世民胜利了,魏征成了阶下囚。李世民问魏征:“为什么要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魏征很坦然地回答,如果他听了我的话,这时坐这里的就不是你了。李世民看出魏征有远见,乃放手大胆地使用他,甚至忍受他当面顶撞。就是这样,造就了中国历史最辉煌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成为一代明君,魏征成为贤臣的楷模。

 

5.素材来源

绝大多数是课本上就有的

 

  以上这些素材,绝大多数是课本上就有的。关键就在于两点,第一,选择与论题一致的素材,大刀阔斧地省略。第二,选择与论题相反的素材。从正反两个方面,将论点作层次性的深化。

  从管仲的角度立论,也一样,即你放手使用,我就大胆作为,不但有成功的政治军事实践,还留下了自己系统的治国理论《管子》。

  命题中,有一个要求,可能被忽略。那就是要求写讨论会的发言稿。这里有两点不可忽略。讨论会发言,如果所说与他人一样,则完全白费,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其实,既然是讨论,就要有评论的对象,要设想可能出现的不同见解,发言稿要有针对性,最好要有点锋芒。这时,有些口语,有些率性的语言,就更好,一般四平八稳的话语,是没有现场感的。

 

优文展示(二)

 

 

管仲,更有趣的灵魂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孙子辰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电影《楚门的世界》里有这样兵荒马乱的一幕,楚门突然兴奋地开始狂奔,闹市中熙熙攘攘,他在那一刹冷静下来,发现自己身处在一个虚假的世界之中。人都有这样迷惘的时刻,世界的谜底从不在那时揭晓,但自我可能就在那时大彻大悟。身处春秋乱世的管仲,靠着自己的知觉,填下了自己的答案。

  齐国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的政治争夺,是再不过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成王败寇的道理,恒古不变。小白跃升成了齐桓公,而鲍叔牙推举管仲的典故更是流芳百世。后人往往像太史公那般高赞鲍叔的“能知人”,也常常极力渲染桓公九合诸侯的丰功伟绩。可我要谈论的是管仲,一个被誉为“春秋第一相”的人。在他的身上充满多种解释的可能性,而在我眼里,他拥有着“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的灵魂。

  在分裂走向局部统一的历史潮流里,管仲是一个对自己目标明确、坚定踏实的人。他成为公子纠的幕僚,便倾囊相授,毫不保留地为他出谋划策。在君位的决斗中,管仲杀伐果敢,他带兵阻击小白,深知不给敌人逃脱的道理,一箭穿空,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却不料小白死里逃生,公子纠与权力失之交臂。

  这场博弈里,或许满是命运对他的捉弄。这种捉弄向来具有普遍性,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不得不妥协和将就的情形,很多人怨天却不尤人,只剩下自我感动与怜悯。最后只落下几番“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喟叹。却不知道,尽人事,知天命。这就是管仲灵魂里潜伏着的坚韧,和古代的君子一样,后来的霍去病、文天祥等等也是这样,“箭出不回头,刀出不归鞘。”

  但管仲更可贵的是,抓住了命运给他翘起来的小指头。这里的原因之一是鲍叔牙宽厚的伯乐之恩,之二是齐桓公的目光远大。但究其根本却是管仲自我的政治素养和内在蕴涵的深与广。他大可以自尽效忠,以血肉来祭祀他对公子纠的忠诚,就比如那漂流在汨罗江的亡魂。可是他没有,他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候,自己向世界交出了一个独特的解答——继续征程,再次奔赴在实现他自我价值的路上。我们很多人没有办法达到的,恰恰是他这样的境界。做一事,便尽力而为。再抓住命运的橄榄枝,攀登、再攀登。

  孟子曰:“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就是为什么春秋战国乱悠悠,而管仲却踏着无数人的肩膀而走到这一步的内核。他摆脱了那些纷纷扰扰的桎梏,不负自己的理想,让自己有趣的灵魂得以锻造得卓越而丰富。

 

  刘桂芳老师点评:作者在三人之中选择了管仲为写作角度,书写了自己对于管仲坚持自我和实现自我,傲视命运的坚韧灵魂的欣赏,有着新时代青年的勇气和追求,思路清晰,文句流畅。

 

识人在先,用人在后

福州第八中学 涂欣妍

  

敬爱的老师、亲爱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在本次读书会上发言。鲍叔慧眼识人荐管仲,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管仲尽心竭力助桓公,终使桓公一匡天下。这故事大家早已烂熟于心,对三个人物都有不同的印象,在这个故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鲍叔。

  在大家大多赞叹鲍叔知人,桓公的广开言路,以及管仲的智谋时,我认为鲍叔的举荐才是最关键的一步。识人在先,用人在后。若无鲍叔的举荐,谁能想起在皇子之争中败落的公子纠的谋士,若是想到也只能是他罪该万死,险些射杀桓公。若无鲍叔的举荐,管仲作为那么多俘虏之一,他可能只能埋没于监狱中,而不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得不赞叹,鲍叔竟能够看到管仲的优点,在大家刀剑相向、随时准备拼个你死我活之时,他能在心中悠悠来一句:“对面的谋士比我才高一等。”他也能在争斗结束胜利时,惜才爱才,悠悠来一句:“唯有管仲辅佐,才可成霸业。”这种尊重对手,客观看待一个人的能力不禁我令赞叹。在冲突中,我们大多只能被主观情感支配,戴上有色眼镜看人看事,不能在客观的角度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事物好的一面,只能让缺点无限放大,并继续用同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寻找对方别的缺点。这便是大家与鲍叔的差距,因此只有鲍叔这位“伯乐”发现了管仲这匹“千里马”,而非其他人。

  有人可能会反驳我所说的,可能不止鲍叔,也有其他人发现了管仲的才华,只是鲍叔先进言了。但又为什么是鲍叔先举荐呢?鲍叔这个人,我只想用一个“仁”字来形容,他在利益和政治地位上充满了仁。在官场上有人进便有人退,鲍叔在举荐前或有过对自己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挣扎,这是个何等艰难的抉择,可是他毅然决然地举荐管仲。为了国家的未来,他能甘心居于管仲之下。这种牺牲自我利益考虑大局的精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若鲍叔不举荐管仲,并加以诋毁,管仲可能会死于狱中,而他可以深得桓公之心,居于高位,尽享荣华富贵。可他的“仁”让他解救了管仲,让管仲在政坛上大放光彩,任由管仲的光芒盖过自己,并能在心中表现出对国家强的欣喜,对自己举荐之人不负众望的欣慰。这种宽容大度是我们所缺少的,我们大多看不惯原本居于我们后方的人反超自己,又对原本就在前方的人燃起妒火,那是我们缺乏一种对自己的定位。生活是过给自己看的,不需要与他人比较。正因为比较心理作祟,在自己已找到定位时帮助他人寻找定位也是我们缺少的。

  鲍叔在举荐管仲后,管仲就已是将他视为知己,到后来的唐诗中也有用“鲍叔”来说知己。鲍叔超凡的眼力,超凡的气度,让他流芳百世,或许我们一生也无法与他相比,但我们依旧可以学习他的精神。继鲍叔之后,古有萧何识韩信,今有熊庆来识华罗庚。识人在先,用人在后。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优秀的人,惜才爱才,不求流芳百世,只求让每个人在合适的位置上发光发热,为社会做出一份属于自己的贡献。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饶蔚蓉老师点评:这篇高二学生用时40分钟的现场高考作文开篇由发言稿这一具体的写作任务入笔,接着言简意赅用三句话概述材料,干脆利落引出观点,呼应标题。而后从尊重对手,客观看待对手及考虑大局牺牲自我两方面展开细致论述说理。最后引申拓展至知己和萧何韩信、熊庆来识华罗庚等古往今来之事例再次点明观点并呼应标题,很好地结束全文。文章针对性强,立意准,观点明,析理清,见地深。表现了敏锐的判断思考能力,语文阅读积淀和写作素养。

 

初识凌云木,便道万丈高

泉州实验中学 许子轩

  

亲爱的同学们:

  杜荀鹤曾言:“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现实世界中,我们不乏有像管仲一样出类拔萃、忠诚尽责的人才,也不缺像齐桓公一样不计前嫌、知人善任的领导,但是像鲍叔牙一样善于发现千里马、甘当人梯的伯乐便寥寥无几了。

  人才好比松柏,哪怕有凌云之才,没有人发现和栽培,也难以出头,埋没在贩夫走卒中,籍籍无名,虚度此生。这不单单只是人才郁郁不得志的悲剧,更是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的损失。而伯乐就好比这二者之间的枢纽,初识凌云木,便道万丈高,发掘蒙尘之泽世明珠,使万国来朝。

  兼备识人之才以及举人之怀是伯乐稀缺的症结所在。千里马一定程度上只需达到才的标准,而伯乐可谓真正的才德兼备,因而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矛盾便合乎情理了。伯乐识才、惜才、举才,给予千里马一展才华的平台,极大地激活了千里马不遗余力、一往无前的干劲以及冲劲。极大几率下,千里马最终会成就一番事业。这番事业,小到于千里马和伯乐己身有利,大到使整个国家甚至于整个人类受益。而这番成就也终会成为美谈,激励更多的千里马和伯乐惺惺相惜,从而为这个社会注入更多的发展活力,形成良性循环。

  举人之怀不单只是伯乐宽阔胸襟的印证,更是出于家国情怀的高大坚守。出于对整个长远发展的考虑,伯乐的关注重点可能更多时候不是自己的受益情况,而是单单的这个位置、这份事业的最佳人选。竺可桢回国后放弃高官厚禄,义无反顾地投身祖国的教育事业,为国家科技事业发现培养千里马。很多时候,千里马之于伯乐,抑或伯乐之于千里马,不单是伯乐相马的恩情,也不仅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惺惺相惜,更是向着同一高度、同一情怀、同一信仰的相扶相持。

  然而,反观当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尴尬局面依然普遍。但这不应该成为千里马畏葸不前、自甘堕落的借口。

  若单单只有才学,千里马不足以称为千里马。真正的千里马,就算没有伯乐前来,也应该具备自己去寻找伯乐的冲劲,甚至是成为自己伯乐的魄力和有所成后甘当他人伯乐的胸襟。这样的千里马,才是我们这个社会更加需要的,才是更能够推进我们这个国家发展的动力。

  同学们,吾辈青年当自强。中国之当代青年,更应有千里马舍我其谁之自信、伯乐舍我其谁之担当,创造出一段段齐桓公求管仲之佳话,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陈慧琳老师点评:本文优点有三:其一、有大格局、大视野,能准确理解鲍叔牙的崇高品质,分析这一人物的时代意义和思想价值;其二、有对象感和交流意识,既能分析伯乐的意义所在,也能指出,当下青年若无伯乐,就要勇于当自己的伯乐,进而成为别人的伯乐,以推动社会风气的形成,思想积极向上;其三、文句较为典雅,恰当的引用、化用让文章颇有文采。

 

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

南安第一中学 周昱

  

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岁月不淹,春秋代序,历史的辚辚轮声响彻千年。纵然累累孤冢不复往日,青青苍柏也驻守不语,但正如诗人所言“那过去的不能过去”,借这个读书会追忆那些勇立潮头、愈显耀眼的英雄大家,我们不妨来谈谈齐桓公。

  齐桓公最为人称道的,无疑是巧善纳管仲而跃身春秋五霸之首。对于此事,人们往往称颂的是管鲍之交造就霸业,却鲜少留意齐桓公过人的思量能力。思量思量,首先体现在对他人的考量。鲍叔力排众议引荐当然功不可没,但最终的决定权在于小白,毅然信任恰恰印证出他对鲍叔清晰且坚定的定位,认可鲍叔提议的益处。再者,管仲才华横溢不可否认,但作为昔日敌手,难免需要忖度。所幸小白“风物放眼量”,挖掘管仲才干以助大业,远见的智慧不言而喻。正因为“胸中有丘壑”,贤才已在心中衡量高下,齐桓公在漫漫征途中如虎添翼。

  更可贵的是,齐桓公的思量不仅在于“量他”,还在于“量己”。对待自身的能力,他常常怀于岁忧。因为看清能力尚缺,他克服偏见重用管仲;即使两大贤臣助攻,他也未曾懈怠,反而奋发图为:尊王攘夷开疆拓土,他阅尽铁马秋风和边关冷月;批准“相地衰征”,芸芸众生共筑农耕强基;葵丘联盟,齐国国威震慑诸侯,一匡天下……不忘聚焦自身实干,拒绝一味依赖重臣,齐桓公以“眼里存山河”的壮志,脚踏实地,在荣辱更迭中不迷失自我,于汗青留下浓重一笔。

  “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简而言之便是深刻地思量,不渝地立志,踏实地奋斗。这些不应只停留在历史泛黄的那一页,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当今物质时代如百卉争奇,各路潮流纷杂涌汇,恰如齐桓公所处的时代风云激荡;高强度竞争,快节奏生活,精神透镜悄然放大我们的焦虑。如此情形,需要我们锚定个人的坐标,搏击风浪。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曾因有失偏颇的判定而回避善意的提醒?我们是否曾因梦想缥缈而止缩徘徊,我们是否在某些条件的推波加持下而忘却初心?的确,“谁的青春不迷茫”是平常的,但请牢记,即便时代大潮势不可挡,我们也能以深刻理性的思量定位自己、聆听他语,其身安在;即便重重压力试图矮化梦想,我们也能凝视云汉,执着擎日月;即便生命的酒杯不总是盛满可口的甘醇,我们也可握指成拳,化苦为甜。

  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同学们,让我们一同珍视齐桓公给予我们的精神馈赠,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不辜负这日新月异的时代。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

 

  李月贵老师点评:本文角度择取与众不同,另辟蹊径谈对齐桓公的理解和思考,概括其“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展开谈思量、立志和奋斗,详略得当;并以此为基点号召同辈青年学习英雄,语言大气典雅,洋洋洒洒,极富感染力。

 

大局为重知人善用

诏安第一中学 沈墨涵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齐桓公听取鲍叔牙意见,重用管仲,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鲍叔牙慧眼识才,为齐国大业甘居管仲之下;管仲智谋过人,不计前嫌为齐桓公出谋划策,这两人固然令人敬佩,但我认为齐桓公的做法有更大的借鉴意义。

  当代的领导者们,应学习齐桓公的用人意识,放下个人恩怨,重用人才,敢于放权。

  首先,齐桓公有广阔的胸襟,是个宽容的人。“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的上善若水,他对鲍叔牙的无比尊重和虚心纳谏,他对管仲的既往不咎,使他能够获得“小胜”(成为齐国国王)后能够取得“大胜”(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我们的领导也应该有齐桓公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应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应该为了单位为了组织摒弃个人恩怨,不要计较谁谁谁曾经不是我阵营的人,不要眼里容不下一个沙子,容不下一个“异己者”。齐桓公差点死于管仲之手,一般来说,普通人肯定咬牙切齿,誓报一箭之仇,然而,“小白”没有,所以,他成了齐桓公;普通人睚眦必报,就成了庸人,甚至成了坏人恶人!所以,齐桓公这个领导当得好,值得后人铭记学习。

  其次,要学习齐桓公的“人才观”,齐桓公宽恕了管仲,这是政治家的伟大,但是,在当初纷繁复杂的互相争夺的环境下,如何让人才为我所用,考验着一个领导的智慧。很多人会说鲍叔牙是伯乐,发现了管仲这只千里马;我以为,齐桓公更是伯乐,会相马,我们不但要“多鲍叔牙知人”,更要多(称赞)齐桓公能知人。21世纪更是人才的时代,能够重用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集体走向富强走向胜利走向辉煌的重要因素,放眼……

  最后,学习齐桓公的“放手”意识。用人不疑用人不疑,重用人才不是口头说说,而是应该付诸行动,不能掣肘人才,不能大包大揽使人才无用武之地。像商汤重用伊尹,孝公支持商鞅,都是给对方提供了足够的条件放手改革,领导也应该大胆“放权”,管宏观,管方向,至于微观层面,至于具体事务,应该交给人才,交给具体的重要的人。

  或许会有人认为,领导的事情,应该是“肉食者谋之”,对此毫不关心。其实在生活中,大到一国,小到一个家庭,都有着领导者。大部分人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需要自己去负起领导责任的事,那时,我们便需要学习如何做好这个领导的角色。更何况,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每个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同学们,我们应当向齐桓公学习,放宽胸襟,提高眼界,在今后的日子中做好生活的领导者!

 

  沈勇辉老师点评:大部分同学在权衡选择写作的方向时,会确定管仲或鲍叔牙,本文的作者不落窠臼,自出机杼,选择了论齐桓公,而且是论领导如何识人用人,联系现实,有的放矢,别具一格。另外,本文可读性强,语言流畅,有时还比较“俏皮”,富有表现力,使读者忍俊不禁。

 

知人善举为大先

漳平第一中学 余雅楠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读完了鲍叔放弃相位举荐管仲的故事,我不禁对鲍叔充满敬佩。敬佩他赏识人才,又能不计私利举荐人才。而这都是源于他心中的“大义为先”。

  历史上有很多举荐贤才的例子,萧何月下追韩信,害刘邦以为自己即将失去军师,最后给予了韩信大将之位。祁奚曾经不计杀父之仇向悼公举荐解狐,他道:“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从第一个例子里,我们看到了萧何的慧眼如炬,赏识人才,而从第二个例子里我们还看到了不计私仇,大义为先。

  大义,自古以来为中华民族追求、守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论朝代更迭,世事变迁,这份维护自己的家园,维护自己的同胞的心是永远不变的。朝代是谁的朝代,正统又是哪个正统,我想,是不必深究的,我们应从中看到、学到的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系天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气凛然。而作为中学生,我们最应该有的态度便是“位卑未敢忘忧国”。

  当明白了大义为先,如何守护便成了探究的问题。

  2020年,新冠肺炎的爆发。在这场战“疫”里,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大义意识。无数医疗工作人员无悔地奔赴前线,专家学者们日夜研究,外卖小哥为了保障我们日常生活而辛勤工作,中国十几亿人民居家支持。正是这大义精神,让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去应对这场灾难。

  这场灾难的爆发,让我回忆起新中国刚成立时的情况。那时候的中国刚刚独立,是弱小的,却绝不是脆弱的。它拥有着埋藏在土壤里的力量,正是这股力量,让它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繁荣。无数优秀人才从海外回国,施一公、邓稼先、钱学森,巫宁坤等一众学士,放弃国外优越待遇,毅然回国担负重任。他们心中满怀大义,不为报酬,不为名利,只为了国家,为了大义。这便是守护大义。

  大义是国家富强,是社会安定,是人民幸福。国不宁,家不安。支撑着我们社会这个庞大的建筑的是大义的精神支柱。“天塌了有高个人顶着”这种观念是要不得的,哪怕我们只是一小枚螺丝钉,我们也要好好发挥我们的作用。

  同学们,尽管我们还是学生,尽管我们还未足够强大到肩负身上的重任。但我们也应时刻牢记大义,要心怀大义,当国家有难是挺身而出,像荧荧火光,微弱,却在聚集时绽放出璀璨光芒。

  读鲍叔,我读出了大义。

 

  黄巧老师点评:该文体现了中学生中华文化核心素养,体现了学生的阅读积累。行文过程中能紧扣热点又不十分突出;论证过程有理有据,是一篇好文。

 

善纳人言,方担大任

龙岩高级中学 陈曼雪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善纳人言,方担大任”。

  古有贤明君王察纳雅言,今有文学大家善纳人言。从古至今,无不诉说着成大事者须纳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和忠告,接受别人挑错,这不仅完善了自己,更升华了自己。

  一个人对待错误的态度不仅取决于他一次的成败,更决定了他今后对事对人的态度,甚至决定他一生的道路方向。“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对待别人的批评,我们态度和我们的内心是怎么想?是虚心接受还是拒绝听之?

  齐桓公九合诸侯,终成一代霸业,何哉?何为?如果齐桓公没有听取鲍叔的谏言,不计前嫌重用管仲,哪来的一匡天下,成就霸王之业?齐王纳邹忌的讽谏,使齐国“战胜于朝廷”;唐太宗听从魏征的劝谏,出现贞观之治的盛唐局面。善纳人言者,使国昌也。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言正如此。然而,有时人们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过失,在错误的基础上一错再错。也许我们的父母期望我们完美无瑕,也许我们的老师常念叨我们的缺点,因为他们希望我们能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过失,希望我们变得更加的优秀。我们应该去虚心、正确接受他们的建议,因为只有那些关心、爱护、希望我们好的人在我们犯错误的时候为我们指点迷津。而我们不应该去逃避,不能总在他们最想帮助我们的时候戳痛他们的心。对于指出我们错误的人,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对于指出的错误,我们应该正视面对。要想在现实社会这个大课堂中有所成就,不正需要善纳人言吗?

  生活中不就是有这样的人吗?为了金钱、为了利益、为了地位而不听亲人朋友的劝阻,在迷途中走向不归路越来越远。在这个聒噪浮华的尘世,需要有反对者的声音。当一个人发出与主流相悖的声音时,人们便可审视自己所追随的主流是否正确,领导者便可审视自己所实行的政策对国家、对人民是有利的吗?

  “能接受别人的忠告,其实是在享受对方的思想高度。”常问路的人是不会迷失方向的。善纳人言,恒过能改,方成大事。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陈饶老师点评:这篇议论文开头直接推出观点,运用熟悉的箴言进一步确立要善纳人言的论点。用历代贤明的君王察纳雅言成就伟业的例子来证明善纳人言的重要性。联系社会和个人成长,提出善纳人言在人生中的影响。结尾再次深化观点。

 

宽忠成其大,爱才方为雄

上杭县第一中学 张怡宁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世人皆知“管鲍之交”,但今天,我想讨论的是齐桓公。

  面对曾险些致自己于死地的管仲,齐桓公不仅原谅了他的蓄意谋杀,还斋戒沐浴,亲自迎接管仲回到齐国,体现了他身为国君的大度和不计前嫌的气量。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宽容之风,山高水长。宽容不仅是花繁柳密时的共襄盛举,更是风狂雨骤时的不渝之志。只有长期的自我修身,方可达到宽容的无远弗届。韩信虽经胯下之辱,却在功成名就之后,宽恕那人的所作所为;蔺相如虽遭到“素贱人”的辱骂,却接受了廉颇悔悟后的负荆请罪。更有周总理,虽遇到对方不愿握手的窘境,却在后来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原谅了美国大使曾经的傲慢。正如孔子所言,“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是海纳百川的胸襟,塑造了有容乃大的一代伟人。

  除了“穿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宏大量,早年的齐桓公还有着敬贤爱才的品格。

  在千古兴亡的滚滚洪流中,在无穷宇宙的盈虚消长中,圣明君主的兴起与贤士明人的辅弼密不可分。秦国举国兴兵以求韩非子、燕国礼遇时为布衣的苏秦、齐有意兴建稷下学宫以接纳四方之士……或许夸张,但它们皆体现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共识。若非惜才,齐桓公岂会饶管仲之罪?又岂会委管仲以重任?可见,此时齐桓公有如唐太宗,有“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智慧。

  惜其晚年用“才”而不终矣!哪料齐桓公,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竟不听管仲遗言,唯易牙等人是用,致使身后事凄凉无人问津。

  事实上,齐桓公在是否宽恕并起用管仲一事上的选择,实质上是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间的选择。齐桓公做到了风物放眼量,“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既体现了人君应有的“社稷为首”的思想,又令齐国的发展如虎添翼。与此同时,他也为自己留下了流传千古的美名,完美地诠释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

  然而,我们不可轻视管仲和鲍叔在齐桓公霸业中的关键作用。是鲍叔为齐桓公推荐管仲,才有了齐桓公的不念旧恶;是管仲的孜孜矻矻,才成就了齐桓公的励精图治。但鲍叔不够自信,也没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管仲在人格修养上略有逊色,故在此不必多谈。

  齐桓公善用贤才、思江海下百川,着实令人敬佩!

 

  林永春老师点评:本文文采斐然,紧紧围绕齐桓公写出了齐桓公知人善任、宽宏大量的品格。叙议结合,举例恰当,贯通古今。最后对齐桓公抒情性的议论,具有总结作用并表现了对齐桓公的敬佩。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