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2020年高考作文同题笔会获奖名单及优文选登(三)

发布时间:2020/12/14 10:34:35

  7月7日全国高考开始,为加强各地语文教研互动,探讨考场优文撰写策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文考题并切实提高读写能力,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导读导写研究中心、中国修辞学会读写教学专业委员会、福建省语文学会、河南省语文学会、福建省耕读书院、佳韵作文研究院、《海峡读写研究》杂志社、《读写》杂志编辑部、海峡语文网共同举办“2020年高考作文在线竞写”活动。

  本次活动,全国各地近200所大学、中学组织推荐学生参加。参加学生用一个小时时间在线完成本次高考作文。本活动选入的竞写作品角度新颖,质量上乘。老师点评和写作感悟从多角度分析和指导,可供学习和参考。

 

 

2020年全国I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点评

王兆芳

福州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文化传统中的现代精神

 

  2020年高考作文终于出炉了。课标一卷作文题是一篇材料作文题,材料是一则春秋时代鲍叔与管仲的故事。该故事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多元的精神品格、广阔的反思空间,对后人产生了深广的影响,连孔子、司马迁也下笔评点。而把这个故事作为高考考题材料,则体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寻根、文化自信的价值导向。写作要求中,“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体现了近年高考命题的情景化趋势;“班级”贴近考生情境,“读书会”强化书香中国的舆论,并对今后的语文教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发言稿”则是典型的应用性写作;允许自主选择不同人物进行自由谈“感触”,则体现了命意的宽容和自由。可以说,这道题很好地实践了近年高考改革的诸多成果。

  更妙的是,“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个命题设计,立足当代中学生,立足个体的“你”,来思考、讨论古代人物,古今对接,年代跨越;既提供了具体材料作为论述的抓手而不致于空泛,又提供了三个人物、不同角度进行反思的余地;既不割裂古代文化传统,又能激发现代意识,反观当下情境。可以说,本题立意高、理念新、有文化、有技巧,必将在高考史上留下美丽的痕迹。

  要写好这一篇作文,“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只要符合题意,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写一篇发言稿是不难的,也不必过于担心偏题跑题。但要在众多文章中胜出,则需要对该故事细节,甚至更广阔的古代文化语境的熟悉,也需要对三个人物的果断自主评判,更需要选定人物、立下观点后的有效说理,同时还需要面对全班发言的得体表达。能做到这些的,一定是平时多读书、有文化、善思考、有主见的好学生。

 

 

优文展示(三)

 

中学组

 

以无我之境,修家国之远

龙岩第一中学 林秋彤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常叹服于齐桓公不计前嫌、知人善任之胸襟,也曾感慨管仲顺势而为、兼济天下之眼界,但回望齐桓公霸业之所成,其固乘管仲“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上下相亲”之长风,却犹不可缺鲍叔知贤、推贤而引贤的仁义与豁达。这是一种突破小我走向大我的家国大义,更是一种至高至远的人生格局。

  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鲍叔其人,有着自知而知人的宽广眼界。他自知,在荣辱面前同自我对话,在名利面前舍小我而利大我,可谓是“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他知人,识管仲举世之贤而荐之,“知其贤而下立”,心无私而天地宽。得之不喜,失之无忧,在功名上他甘退,于国于心他却以退为进,觅得至真至纯之境。常言道,成大事者必有大格局,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舍与得之间,他舍小我而成就了家国,这已然构筑起他浩瀚辽远的人生格局。

  弃私欲而谋共进,人生之格局,在于胸怀之宽广。常言,“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鲍叔未因管仲长于自身的贤能而心怀荠蒂,而是立足于国家发展而选贤举能,其兼容并蓄之德恰恰给予了国家长足发展的人才供应,也成就了他善知人的美名。反观今日,疫情当前的形势下,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何尝不是宽广胸怀的生动写照呢?“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日本对中国的援助令我们心生暖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也不吝于对世界各国的物资支持与精神鼓励。何以成家国?以宽广之心度天下。

  弃狭隘而望广阔,人生之格局,在于眼界之辽远。鲍叔作为辅佐君王的贤士,没有囿于一时的成功,而是着眼于成就齐桓公的一代霸业,这种长远的眼界为世间之少有。同样,所谓“眼界高时无碍物,心源开处有清波”,在新时代,作为青少年的我们,理应拓个人眼界为国家视野,延当下时局至社会历史长河,从历史中汲取养分,窥见个人与国家、瞬间与永恒的统一,从而完备自身。何以成家国?以长远之境观古今。

  弃小我而成大我,人生之格局,在于境界之高远。作为谋臣,鲍叔本可以囿于自我,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选择一家独大,亦可以任人唯亲,通过拉帮结派而成就自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度,但他终是选择了“无我”,在牺牲自我利益中成就了国家的大我,这正是个体超越自我利益的藩篱上升至国家发展的无我之境。相同的,沧海横流的疫情面前,钟南山院士、李元亮医生等“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风华,亦是自我与社会的选择、小我与大我的平衡。何以成家国?以无我之境献山河。

  辛弃疾言:“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作为中国青年的我们,正处于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应有着心系家国的丹心与热血。“河海不择细流”,我们在宽广胸怀中自我生发;“不求近功,不安小就”,我们在长远眼界中探索新境;“愿以我血献后土”,我们在高远境界中共筑家国。我们感叹鲍叔的家国大义,也行走在自我格局的淬炼中。何以成家国?青年奋进而国自强也。

  尝思鲍叔之豁达而求宽广,念鲍叔之明智而求辽远,慕鲍叔之舍得而求无我。青年者,有志而成家国!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陈晖老师点评:本文立意高远,层次清晰,集中议论鲍叔突破小我走向打我的人生格局和家国大义,认为鲍叔高远之人生格局在于弃私欲而谋共进的宽广胸怀、弃狭隘而望广阔的辽远眼界、弃小我而成大我的高远境界。论点鲜明突出,语言典雅精炼,联系历史先贤与当代青年、时代风云和社会现实,条分缕析,思考深刻,阐明了鲍叔为人之智、格局之高,启发青年一代在宽广胸怀中自我生发、在长远眼界中探索新境、在高远境界中共筑家国,是一篇有人生思考深度和家国情怀浓度的佳作。

 

知人者众,自知者明

武平第一中学 魏炜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走上讲台和大家一起分享“恒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感悟和思考。

  中国有一句话,叫作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是老子。完整的句子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就是说能了解他人是聪明,能了解自己是智慧。我认为在上述材料中鲍叔就是这种人。

  人们都称赞鲍叔善于发现人才。鲍叔慧眼识人不假,可他了解自己,避位让贤我觉得是最为可贵的。齐桓公即位以后要封鲍叔为相,鲍叔却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他对齐桓公说:“管仲之才,胜我百倍,君欲若大展宏图,非管仲莫属。”鲍叔清晰地认识到管仲比自己更有能力坐上相位,于是退让下来让管仲上。从此在鲍叔牙的协助下管仲出谋划策在齐国顺利实现了他的治国之道,齐桓公在这一旗帜下向外发展,取得了极大成功,雄霸中原三十多年。两人在以鲍叔为纽带下相互成就,实现了共赢。

  知人不易,自知更难。认识到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甚至比认识别人困难。人才,其实有两种,一种叫自用之才,这种人能够自己搭建舞台,周围的环境对他影响不大,另一种叫被用之才,它需要借助别人的舞台来唱戏,所以,他是否能成功取决于有没有适合他的舞台。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被用之才而大多数的悲剧也正是本来是被用之才,却偏偏要做自用之才的事。本来是个斧头,却偏要去当锯子,结果搞得自己一头书雾水,非常痛苦,出门的时候,野心勃勃,回来的时候只有空空的行囊。可想而知,一个能够认识到自己,能够为别人搭建舞台的人是多么的伟大。

  所以少数人属于自用之才,这种人大多可以成为老板,他们善于扬长避短,善用人才,能独立创建一个舞台。大多数人都是被用之才必须借助于一个舞台。两类人的选择,一旦错位,皆成蠢材。而那个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对待他,如何帮助他搭建舞台,自知自身优势,懂得团结身边的力量,实现最大的价值,实现共赢就是最为可贵的。

  人不可没有自知之明,因为这是消灾避祸的处事策略;人不可没有自知之明,因为这是自我突破的最佳途径;人不可没有自知之明,因为这是合作创造的高明手段。做人不能没有自知之明,人又最难有知之明。可一旦具备自知之明的美德后,人格便会流芳百世,品行会有口皆碑,人脉会左右逢源,自然就会赢得人们的尊敬与赞美。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石国华老师点评:文章从鲍叔牙的知人与自知角度展开论述,分析入理。“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被用之才而大多数的悲剧也正是本来是被用之才,却偏偏要做自用之才的事”,这一分析颇具独到见解,并做了辩证分析,令人信服。文末反面论证,强化了文章的主张。结构严谨。

 

知人善谏,以格局应挑战

三明第二中学 张雅惠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在今天的读书会上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桓公不计前嫌,任人唯贤,终成大业;管仲有勇有谋,尽其所能,流芳千古。君臣一贤一能,成为历史上少有的佳话。而我认为,成就这一切,鲍叔知人善谏,更是功不可没。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诚哉斯言,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如管仲一般有着真才实干本事的人才并不少见,而让“千里马”各尽所能,施展才干,还需有鲍叔般识见才华的本领。

  识见管仲之才,是鲍叔的睿智,但他的智慧,显然不止于此。桓公即位,正是鲍叔多年尽心辅佐终将得到最好回报的时刻,可他甘居管仲之下,将本应属于自己的荣耀拱手让人。这样的行为可笑吗?非也。鲍叔目光长远,并不贪图狭隘的个人私利。若是当时他独占辅佐桓公之利,或许得意一时,却终会因自我能力的不足而贻笑千古。承认自己的不足,肯定他人的价值,是对他人的公正,更是对自己的尊重。鲍叔深知,成就他人的同时,他更成就了自己。

  于个人而言,鲍叔做到了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辅佐公子小白时,尽心尽力,发挥了个人价值;桓公即位后,他深知自己能力的局限,力荐他人的同时,再次将个人的价值发挥至极。知人,是对他人能力的深刻洞察,更是对自我能力的准确评估。于国家而言,鲍叔之举实乃齐国之幸。有鲍叔之才,而居管仲之下,齐国之内患,可以无忧矣。鲍叔一退,退出了自我的大度,更为国家的胜利奠基。于是九合诸侯,成就霸业,自是不在话下。由国家利益观之,鲍叔格局之大更是令人敬佩。

  当今时代“人才争夺战”长期火热,华为公司甚至为应届毕业生开出百万年薪,人们对于人才的渴望由此可见。而这,便更加突显出知人善谏和格局之重要。若一味顾及个人私利,有利益之时,以自我为中心,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公,更是对自己和群体的不负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在选贤之时,有识人的本领,将合适的人才置于合适的位置;荐人之时,有无关个人私利的格局,用高于自身利益的眼光客观推荐。这是时代对于新青年的更高要求,更是作为新青年一代应该担负起的时代重责。

  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青年一代更要有知人善谏之本领,荐人唯贤之格局,方可在科技群英荟萃的今天,最大化地发挥出个人利益,在未来的浩瀚星空中发出自己闪耀的光芒!

 

  李伟老师点评:本文观点鲜明,开篇在对三个历史人物的权衡讨论中突出对鲍叔知人善谏之本领与荐人唯贤之格局的肯定。继而从个人与国家两个层面展开具体阐述。最可贵的是,文章在论证中始终关照现实,有现实针对性。全篇文脉清晰,思想独特,说服力较强,是一篇考场佳作。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永安市第一中学 朱葳俊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读书会上我发言的题目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 同学们,在管仲、鲍叔和齐桓公三人中,管仲有贤才,鲍叔能知人,但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齐桓公。齐桓公之所以能称霸春秋,皆赖管仲之力,而他身上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宽以待人,不计前嫌地重用管仲。

  诚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以为,人之在世,须拥有宽广的心胸。

  宽广的心胸,是人生之路上指引前行的启明星。只有心胸宽广,广开言路,才能尽量减少我们个人决策的失误。唐太宗以魏征为镜,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善于纳谏、敢于纳谏的帝王,因而终成“贞观之治”。“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人往往是带着固有偏见的、傲慢的动物,因而在决策上会产生许多武断的错误;但拥有宽广的心胸,海纳百川,这些错误就会淹没在众人积聚起来的思想之海中,我们的决策的失误也会愈来愈少,人生之路也一如桓公称霸。

  宽广的心胸,是人生之路上开辟航线的先锋船。只有心胸宽广,集思广益,才能启迪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的思想涌现出更多的不可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故事家喻户晓,正是因为臭皮匠们“术业有专攻”,弥补了“诸葛亮”思维的缺陷,从而解决了问题。我们要接受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寻求打破“思维定式”的方法,而拥有宽广的心胸,海纳百川,众人积聚起来的思想之浪潮便可冲破固化思维之堤。英才霸气如齐桓公,尚须接纳管仲,何况于我们乎?

  宽广的心胸,是人生之路上挫折创伤的愈合剂。只有心胸宽广,豁达大度,才能笑对人生之风风雨雨,高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虽一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柳永虽被天子批复“且去填词,何要浮名”;但是两人拥有宽广的心胸,终于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不枉此行。试想,若齐桓公念念不忘昨日恩怨,甚至欲加害管仲,不仅无复此等霸业,还会将自己堕入抑郁与黑暗中。宽广的心胸,不仅净化我们自己的心灵,也会使整个世界的戾气散去。

  海纳百川,如唐太宗、诸葛亮、苏轼、柳永、齐桓公之辈,都拥有宽广的心胸,因而减少了决策失误、启发了新的思维、面对挫折恬静淡泊,而最终在人生之路上成为赢家,有容乃大。

  同学们,我们要学习桓公诸人宽广的心胸,不拘于往日恩仇,奏响博爱与仁义的主旋律,让世间少一些戾气,多一些和谐!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吴国凤老师点评:本文写作意识强、立意明确,开篇在比较中直击“感触最深”,作者聚焦齐桓公提炼中心论点后分三个层次,结构清晰。课内、课外结合、事例丰富。正反对比,说理到位。列举事例分析说理时如能由古到今多一些贴近生活的事例,行文更严谨,说理更有力。对正在学习议论文写作的高一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篇可塑性很高的好作品。

 

以国为重,甘愿屈己

将乐县第一中学 张文欣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得到这次发言的机会,今日我发言的主题是“以国为重,甘愿屈己”。读过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的故事后。鄙人对鲍叔的敬佩油然而生。司马迁曾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鲍叔之知人善任、甘愿屈己、以国为重,实为大义。

  也许你会认为,不计前嫌,依旧任用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值得尊重;也许你会认为不以兵车之力,识时务者,尽心辅佐齐桓公的管仲值得赞赏,而我却认为以国为重、甘愿屈己、知人善任的鲍叔更加值得敬佩。即使他不像齐桓公与管仲一样被人们熟知,被大家称赞,但他确确实实为齐国的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本是个自私的动物,可鲍叔却为国屈己,力荐管仲。齐桓公即位后,换作他人,可能就会煽动齐桓公杀了管仲,除去这高明于己之贤人。但鲍叔以其格局,化“敌”为友,力荐管仲,屈居其下,使得齐国在管仲的帮助下,不断壮大。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之下,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国家利益。

  当今中国亦不乏似于鲍叔之人,此次疫情得以平复实在是得益于这样一类人的付出。“舍小家,为大家”,“舍弃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美好品质依旧延续至今。小到清扫垃圾的环卫工人,义无反顾送医生上班的出租车司机,大到奋斗于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风雨无阻立于街头的交警。大家都在“燃烧”个人利益成就集体,以国为重,甘愿屈己。他们抑制自己对家人强烈的思念,驻扎岗位。他们冒着感染的危险,照顾病人。他们不顾自身身体,坚守床前,只为祖国能够恢复以往生机。他们与鲍叔一样,一心为国,一心为民,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蜀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为人所钦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他做到了重于泰山,历经苦难,书写史记。詹天佑为国不计名利,终于建成京张铁路。他们亦同鲍叔一般为国奉献不求回报。难道这种美好品质不值得为之感动,为之动容,为之钦佩吗?

  鲍叔之为国,令人尊敬;鲍叔之荐贤,令人赞赏;鲍叔之屈居,令人感动。这样一个以国为重、甘愿屈己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大树因落红的哺育而高大;花儿因阳光的滋养而明艳;大海因小溪的汇聚而强大。愿无私奉献的人得以敬重,愿你我都能走出自我,像鲍叔一样以国为重,甘愿屈己。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黄小红老师点评:作者紧扣题意,较好完成任务。紧扣鲍叔牙谈自己读书感受和认识,思绪展得开,材料丰富,古今对比,文采斐然。

 

怀以气度,着眼不凡

莆田第十中学 陈奕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当波谲云诡的竞争浪潮不断交织于在人与人之间,把握机遇的你追我赶,恐他人超越自己的惶惶终日,势必要鹤立鸡群的不甘示弱等等浪花搅动。然,鲍叔却甘居人下,荐贤选能,他是清流,我欣赏他,欣赏他仁人的胸怀更赞叹他身上的高风亮节。

  人性的争强好胜与上进心总会推着我们向上攀登,争取更好。这样的做法不必苛责,实属人之常情,但正因如此鲍叔的行为才更难能可贵。一如布里克斯所言:“将机遇让给更适合的人需要超越灵魂的勇气与胸怀。”

  于管仲而言,鲍叔可谓他的知己,知其“千里之能才美外现”,若无鲍叔或许等待他的便是“骈死于槽枥之间。”但若鲍叔是位嫉妒才能,惶恐管仲取代自我的心胸狭窄之人,管仲又何来“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归根结底,鲍叔的仁人胸怀与高风亮节,匡扶齐桓公缔造春秋盛世,成就了管仲一世英名,纵然他居于管仲之下,却早已超越时代成为历史银河中无法湮没的星子。

  或许亦有人发出“鲍叔自甘于下风,不懂争取与上进”的不平之音。追根溯源,此般调论是对自己能力的认知程度的不同以及时代背景的差异。现代的“争争就能赢”在当时群雄争霸的时代里并不适用,鲍叔在那样的时代中不仅能认清自我能力更能将展现自我的舞台拱手让给管仲,这需要何等的气度。他的仁人胸怀与高风亮节不正是他虽居人下却置顶于他人心中的原因吗?

  切夫斯基曾道:“争取是上进心的牵引,推荐则是的胸怀与气度双重考验,需要更大的勇气。”诚哉斯言!无疑,鲍叔在这场考验中完胜。正是他的气度与胸怀成就了管仲,也在一定程度上谱写了春秋盛世的华章。不同于众多人的顾全小我,选择大局,不可否认,他的气度与胸怀是我们应当学习并镌刻于心的。

  纵观当下,竞争的浪潮一阵盖过一阵,或许有人会言之凿凿地一味强调气度与胸怀。非也,这时的气度与胸怀应当换而言之为退缩与忍让。我们所要拥有的气度应建立于知悉自我能力而他人可以做的更完美时,舍小我而顾大局,而非让其成为我们不上进的退避借口。

  当时代背景辗转变化,鲍叔斯人已逝,但我们仍需心间淌一股清流,其间的有着仁人胸怀与高风亮节的鸣响。

  谢谢大家!

 

  游雪娜老师点评:作者以严谨的叙述逻辑,论述了鲍叔的气度,突出表现了鲍叔对于时代的重要性,让人不禁想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逻辑性与高端严谨的用词完美的结合,论点明确,运用丰富的事例和富有说服力的生动语言使得全文论证层次清晰,论据新颖、丰富、典型,结构严谨条理。文章立意很是深刻,读来让人思索良久。

 

骤雨不终日,飘风不终朝

仙游第一中学 徐阳阳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提到千古一相,有人会说诸葛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有人会说王安石,除著名诗人的身份外,他那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大大改变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现象;也有人说是张居正,他的革命几乎挽救了濒临灭亡的明王朝;但我会说管仲,他作为春秋第一人,若没有他,便没有齐桓公的春秋霸业,正是管仲的出现,才拉开了春秋五霸的舞台大幕。

  人人称赞鲍叔知人论世,任贤举能,甘居其后的高尚品德,而我却对管仲的贤良机敏敬佩不已。

  管仲自小便“输在了起跑线上”,他出身贫寒,怀才不遇,只有鲍叔与他交朋友。在齐襄王统治期间,鲍叔做公子小白的谋士,而管仲为公子纠的谋士。管仲忠心于公子纠,为保护公子纠不为强权凛然将箭射向公子小白。良禽择木而栖,齐桓公即位后,管仲在鲍叔的举荐下为齐桓公之相,不计前嫌,忠心耿耿辅佐齐桓公,使齐桓公成为真正的霸主。

  管仲的身份低微,从前为谋生而经商,但其之才为千古之才也,他知礼懂礼,三熏三沐,择主而事,机敏聪慧的同时识大局懂礼数。孔子曾评价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诸葛亮也曾自比于管仲,孟子也以管仲为例写下“管夷吾举于市”的伟大诗篇。齐桓公也是在得到管仲之后,打出了当时社会最具有影响力的口号——尊王攘夷,以周天子为主导旗帜,尊崇周王室,讨伐周边的戎狄,保护了中原文明,最终奠定了齐桓公霸主之位。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经历过生活窘迫的管仲礼贤下士,体恤民心,以人民生活富足为国家强盛的基础,摆在国家治理的第一位,以顺民心。他将苦难的经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专心辅助齐桓公的争霸大业,提拔齐国削弱他国,使得齐国成为真正的东方大国,成就其一生伟业。

  管仲的足智多谋毋庸置疑,正是他的才华使齐国日渐兴旺日益发达,国家的强盛是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但也是因为国泰民安,才使管仲的一系列法令得以有效实施。历史是偶然与必然相结合的,人才的能力与国家的强大也是相辅相成的。

  管仲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向他学习,我们也应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联系起来,唯念骤雨不终日,飘风不终朝。

 

  林庆裘老师点评:本文标题化用《道德经》“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通过对千古一相的议论引出本文主人公——管仲。简述管仲生平成就,塑造一位艰苦执着,足智多谋,礼贤下士运筹帷幄的千古一相。内容丰富,逻辑严谨。最后由管仲生平到历史感悟,最后上升为家国情怀。坚信狂风暴雨后必定见彩虹!

 

用人以才,待人从宽

仙游县私立第一中学 王钰军

  

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交流的主题是:用人以才,待人从宽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齐桓公立身高人一步,能扩展心怀,以宽容之心待人,不计管仲前嫌,以才能用人,看得清全局,分得清主次,终成大业,铸就卓越与精彩。

  春秋时期,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辅佐公子纠,追杀小白,小白装死,逃过一劫后,小白即位为齐桓公,鲍叔举荐,齐桓公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王,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但试想,若不是因齐桓公的宽容,管仲这个先前的敌人又怎会被重用?若不是因齐桓公的大度,不计前嫌,负有弑君之罪的管仲能免于一死已是万幸,又怎么可能会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满腹才华呢?若不是齐桓公的爱才惜才唾才,又怎么会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千古佳话呢?私以为,齐桓公之成功,功在自身也。

  宽容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和原则,“你是选择金刚怒目的热烈,还是菩萨低眉的慈悲”,选择宽容,或许我们会收获一份不一样的惊喜,获得不一样的境遇。同样爱惜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唐太宗李世明的谏臣魏征,尽管多次让太宗在朝堂上难堪,但太宗认为魏征勇于进谏,是个不可多得之士,依然重用他。

  而反观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压抑着人们,我们每天都在汲汲奔波中度过,被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控制着,很难静下来,更难做到宽容,凡事都锱铢必较,为自己的小小得失考虑,又怎么能宽容待人,收获“”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遇;在浮躁之风的盛行的当下,每个人都在奔波劳碌,又有谁会成为“”伯乐”,发现人才,发现属于自己的“”千里马”呢?

  所以,我们真的应该静下来,好好地思考,凡事换位思考,多宽容他人一分,火眼精金,辨别人才,找到能与你共进的“”干里马”,或许不能如齐桓公成霸业,但至少能在人格的高纬度上闪闪发光。

  愿蝺行于世间的人们都能心域辽阔,思绪纯明,愿大家都能够真正做到以才能用人,以宽容待人,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绚丽人生篇章。

 

  林丽娟老师点评:任正非说,企业的比拼实质上是人才的比拼。而领导者当如何引入人才,重用人才,齐桓公给了很大的启示。王钰军同学从领导者的角度分析了齐桓公用人之能。在正反对比之中凸显了领导者对人才的重要引向作用。

 

大学组

 

以“知”与“智”霸诸侯、迎成功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闽言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鲍叔服于小白之才,荐之,而居其下不悔。自今无有如是者!其知之谓乎!

  今日而言,鲍叔之德之内核在于知与智,且具有穿越时空的震撼力与感染力。两者本就是一对古今字,在古义中,这个“知”就含有后被分担走的话“智”(智慧)之意。

  我们知道,“知”与“无知”这一对予盾的两个侧面永远在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的。曾被誉为雅典最聪明的人的苏格拉底,他称自己“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一无所知。”何为知?何为不知?内心深处的知如何从外在体现?真正获得“知”浸润滋养之人,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才能、知识的弱点就如奠基一般。

  上帝造人,无十全十美之人,每个人都有某一方面不足。即便是爱因斯坦、达芬奇、列夫托尔斯泰这样各界的杰出人物,也存在缺点。清楚地、客观地认识、认清,并坦然地指出,却很少有谁如鲍叔、苏格拉底一般。鲍叔从根源上正确地认清了自身与管仲的差距,对其不吝夸赞之辞,客观地提出意见,自己甘愿屈居人下,是为大“知”,此“知”非鲍而谁?

  我们谈到过,古义的“知”也包含今义“智”之义。鲍叔之智,在于胸怀社稷之智,于化敌为友之智,于不慕荣利之智。

  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和富国强兵的使命感是上述所有“知”之根源与出发点和立足点。诸侯争霸的大环境下,若有鲍叔之流、忠臣义士夹辅诸侯王,则序八州,朝同列,王诸侯之霸业可计日而待也。德、信、义三者都蕴含在“忠”之中,并为一“智”。今朝,一生为国家科技事业尽忠的南仁东,和鲍叔有穿越时空的相似性,以其崇高的道德品质、极高的信用、身先士卒的正义,让最大口径的电子望远镜在我国诞生,此之谓一生“忠”乎!

  其之“忠”,发其化敌为友之思。原管仲是公子纠之臣,助公子纠与小白斗争之重要砝码,却最终成就了公子小白的一代霸业,其关键在于鲍叔劝诫小白之言。最可怕的并不是遇到优秀而强大的敌人,而是明知其之强而无化其为吾方臂膀之思。残忍多疑的曹操常将对手之臣杀个精光,终究未能一统天下,落得个枭雄名号。有时,我们被惯用的思维束缚住思考的臂膀,如今,唯有挣脱这禁锢,冲破这屏障,化敌之能人为己之心腹,才能筑辉煌霸业,达成功彼岸。

  春秋战国,不乏单纯追求功名利禄,摒弃道德之臣。《战国策》中记载的苏秦、张仪等纵横家,哪个不是为了自身的显达而周游列国,辅佐各国国君,不惜走向道德堕落的深渊,春秋时期同样有此种“贤臣”。而鲍叔能在如此污浊的官场环境中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自己心甘情愿地居于官仲的名位之下,这份气度和品格岂是那些纵横家所能匹敌的?

  有冯谖以其道客孟尝君而使之为相数十年无纤芥之过;有庄辛以其理说楚襄王而使之悟而举淮北之地;有鲍叔以其知佐齐桓公而就春秋霸业。

  同学们,生于千禧一代的我们,当认真地体会鲍叔之“知”与“智”,经世致用,古为今用为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添砖加瓦!

 

  平颖老师点评:这是一篇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文章。能较好地抓住写作任务,从鲍叔切题,兼谈管仲与小白,重点指出“鲍叔之德之内核在于知与智”,分析了“知”与“无知”这一对予盾的两个侧面永远在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提出了德、信、义三者都蕴含在“忠”之中,并为一“智”, 鲍叔以其“知”(智)佐齐桓公而就春秋霸业,最后升华结论要经世致用、古为今用,要用崇高的道德品质、极高的信用、身先士卒的正义为社会主义舔砖加瓦。文章情感饱满,分析深刻到位,用语简洁质朴而有力量,视野宽广,有自己独到的角度和见解。

 

胸怀天下,放眼人生

福州大学 黄淑贞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和大家在这里共同探讨分享读书见解。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胸怀天下,放眼人生。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为鲍叔的知人善谏和非凡气度感动,也被齐桓公的从谏如流和远大格局震撼。但感触最深的,还是管仲的胆识谋略和治国抱负。如司马迁所言:“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给了我许多启发。胸怀天下,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就会有新的思考和感悟。

  辅佐一人,便尽一人之最大努力。或许有人会认为管仲不够忠心,至始至终都在谋求个人最大利益。其实不然。辅佐公子纠时,尽心尽力,为了避免公子小白抢先一步夺得君位带兵阻拦。不可否认的是,最终小白装死逃脱,是有管仲的疏忽所在。无论是辅佐公子纠还是公子小白,他的治国抱负没有变。若是没有治国抱负,纵使他有多少才能,也只会是隐于江湖的一个普通人吧?胸怀天下,他的眼光不再拘束于眼前纷杂。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一代霸业,很重要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他过人的胆识和谋略。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鲍叔的知人善谏确实功不可没。但推荐管仲后,如何把握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考验的是管仲的谋略。公子小白即位后,在鲍叔的推荐下决定任用管仲。作为曾经的敌方,若是没有一定胆识,他定不敢为齐桓公效力。再说,齐桓公身边还有自己的旧友,若是发生利益冲突,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管仲的考量和谋略,一定是超于常人的。正是因为考虑到齐桓公和自己都有着治国建业的共同目标,而他对鲍叔也十分了解,他才能不计较过去,为成就一代霸业尽心尽力。如孔子言:“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也说明了管仲对最终齐桓公成就大业的功劳之大。能成就大业者不拘泥于小事,胸怀天下者眼光才能长远,对自己的人生理想才能更好地把握。

  读书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收获的过程。正如管仲最终能助齐桓公成就大业,我相信,胸怀天下,我们最终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疫情当前,有人不顾国家安危,为了蝇头小利做出伤人之事;有人胸怀天下,不计个人得失冲锋在前。胸怀天下,把眼光放长远,我们会有更深刻的思考和决策。在长远的眼光下,我们会有更大的格局,不被眼前乱花迷眼。

  新时代建功立业,需要我们胸怀天下,放眼人生!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写作感悟:再读鲍叔荐管仲,发现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常见的故事,换一个情境换一个角度,都会有新的发现。将感受呈现为文字,仍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写作是一个不断发掘文字的力量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不足的过程。“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不断阅读不断思考,思想才不会枯竭。

 

伯乐精神是挖掘人才价值的源泉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志雄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伯乐精神是挖掘人才价值的源泉”。

  读完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后,最让我触动的莫过于鲍叔牙的伯乐精神。泱泱华夏,溯流数千年的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伯乐精神一直贯穿在我们这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当中。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有枚不胜举的知音伯乐美谈。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间鱼水交融。在许多民间故事与传奇寓言中,也不难寻觅知音伯乐的身影。

  伯乐精神是挖掘人才价值的源泉。所谓伯乐精神,包括知人之敏锐和容人之雅量。知人才能发现人才价值。韩愈在《马说》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知人者能够透过表象看到他人身上所存有的潜质与才能,使得人尽其才,避免人才埋没。魏晋荆川名士庞统面貌丑陋,为人所嫌弃。水镜先生司马徽有知人精神,看到庞统身上的才华横溢,对他很是重视,赠予凤雏名号,常常向他人举荐庞统。在水镜先生的多番推举下,庞统最终得以在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找到施展才华的位置,而不是沦为寂寂无名之徒。

  成为伯乐,除了知人,更需要有容人之量,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管仲临终前向齐桓公举荐相国的接班人。然而,管仲所推举的人选竟没有昔日的伯乐鲍叔牙。奸臣易牙把此事告知鲍叔牙,假装愤愤不平。鲍叔牙却笑着说:“仲忠于国,不私其友。”用铿锵言辞表达了对管仲的肯定,体现了他的容人雅量。战国时期,庞涓妒忌孙膑,其容人雅量不足,造成魏国人才流失,自己兵败马陵,可谓得不偿失。荀子言:“接人用抴,故能宽容,因求以成天下之大事矣。”能成大事者,须有容人雅量。对待人才而言,亦是如此,需要有宽广之胸襟,大公无私。心怀私心嫉妒,终非伯乐之道。因此,若要挖掘出人才的价值,既要有知人之才,更要有容人雅量。

  伯乐精神与修身育德也有联系。知人,意味着要学会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他人,要学会赞美他人,努力发掘他人的闪光点。同样一棵树,有的人看到它的生机蓬勃和青翠葱郁,有的人却只留意到树干上少数的断枝残叶。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区别,其原因在于有的人只用挑剔和指责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因此,作为学生的我们,也应该以伯乐精神自勉,学会发现人之美。

  伯乐精神既是一种修身美德,也是一种时代精神,在当代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要把人才工作抓好,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如何做好人才工作呢?要弘扬和传承伯乐精神,伯乐精神是挖掘人才价值的源泉。民族复兴,任重而道远,行则将至。社会需要更多伯乐去发现更多千里马,前赴后继,从而助力“中国梦”的舳舻破浪。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李浩文老师点评: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作者结合材料很好地完成了各项写作要求,行文围绕伯乐精神展开,主题突出。其语言典雅,引经据典,体现了作者的积累。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明君至上,霸业自成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叶定远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的发言主题是“明君至上,霸业自成”,没错,我想分享的人物正是材料中令我感触最深的齐桓公。

  管仲才能显赫,方能助桓公九合诸侯;鲍叔知人贤达,方能辅桓公成就大业;桓公兼用二者,明君至上,霸业自成。因此,我认为,没有志向高远、善纳良言并任用贤才的齐桓公,便没有退居求次、慧眼识珠的鲍叔和辅佐君王、成就伟业的管仲,可以说,是齐桓公成就了“管鲍”。

  五霸之首,治国有谋

  齐桓公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离不开他的睿智与谋略。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装死逃脱一事,便是一个“霸主”黎明前夕的折射,可以看出灾难面前,他的淡定与睿智,无疑为后来的一切埋下了伏笔。作为击杀自己的“仲父”,一个辅佐与自己争夺王位的人的大臣,为何能成为举足轻重的历史推动者?成为后人的佳话。这是鲍叔的功劳,更是桓公“心存大志”,心胸宽阔的结果。正因为齐桓公有这些不同一般君王的品质,他才能强军富民,三平晋乱、平复卫国、驱逐戎狄,才配得上“中原第一个霸主”的称号,

  任用贤才,盛世常在

  明太祖朱元璋有言:“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说明了任用贤能之士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也总结道:“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使秦成帝业。”事实上,李斯自己也是来自外国的“客卿”,得到始皇帝的重用,辅佐君王,为国效力。唐太宗李世民“房谋杜断”、任用魏徵的故事更是一段佳话,一个盛世的根基所在。但是,“长材靡入用,大厦失巨楹”,有贤才而没有重用,对于贤士与国家而言,都是可悲且可惜的。能够听言纳谏,并任用贤才的人却更为少数,齐桓公便是其一。正是因为有“管鲍”之贤才,才有国家之安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讲到:“用人如器,各取所长”。齐桓公也好、鲍叔也罢,都有着为民效力、为国安康的志向与抱负,也证明了唯有任用贤才,才能盛世常在。

  昏君以替,霸业难继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用贤则治,用愚则乱”。齐桓公有霸业之治,在管仲的辅佐下,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但他在晚年却是昏庸的,在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开方、常之巫等小人,对国家造成伤害。不过,齐桓公的“功”是大于“过”的。

  宽广格局,值得学习

  对三个人物进行总体关照,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格局与境界都是与众不同的。而我认为,明君至上,霸业自成。齐桓公的宽广心胸让另外两位辅臣的形象也显得非常高大,他们每个人的品质与爱国情怀都值得我们敬仰,值得我们学习。

 

  陈楚敏老师点评:1、形式创新,构思精巧。本文读下来,让人眼前一亮。文章从齐桓公的治国谋略、任用贤才、反向说明等角度阐述。在紧张的时间里能有此构思,确实难能可贵。

  2、素材熟稔,融会贯通。作者对一些古籍、文言很熟悉,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3、立意绝妙,有机一体。从齐桓公入手,对其品行、心胸宽广等进行了细致描写,文末点题,升华全文。

 

愿以忠义长报国

香港中文大学 李尚隆

  

各位老师、同学们:

  听完大家的发言,我感触颇多。桓公之志匡天下、鲍叔之虚怀若谷,皆乃古往先贤典范,于今仍如孟德笔下星汉灿烁九州。但是,今天我更想和大家分享我对管仲的所想所感,竭我所能为大家展现一个我心中的“华夏第一相”。

  戴叔伦于中唐时代便有凌云之语:“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在那个由盛至衰的历史转折点,每个人的命运似乎与大唐都紧密相连。我想,古今皆然,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个体都应以国家大义为先,尽忠报国,共绘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或许你们会质疑,管仲对齐桓公兵戎相向,险些伤及未来齐国贤君,怎么还可谓之“尽忠报国”?事实并非是大家所想。襄公崩殂之际、齐国危难之间,在管仲眼里绝不仅仅是“非纠即白”的权谋之争,而恰恰是齐国之国计民生。公子小白生性急躁,并不一定能如愿成为治国贤君,兵向小白可谓合乎情;公子纠乃小白兄长,拥立公子纠合乎礼;管仲受齐国之命辅佐公子纠,临危之际当尽其忠,合乎义。此情、礼、义三者,不正彰显管仲一切以国家大义为先、尽忠报国之赤胆忠心吗?

  梨洲先生曾说:“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兴亡。”于齐国之乱而言,国家盛衰亦不仅仅在于一君之兴替。在面对国家大义之时,管仲所想并非为一己之私考虑:为了齐国之安定,他宁肯冒着触怒桓公、日后恐遭膺惩的风险,依然要为国一战,这便是以国家民族大局出发来考虑问题的一大表现。而齐桓公即位之后,管仲依然以齐国大义为先,尊王攘夷、定乱安民,并未因自己曾与国君结仇而不敢建言献策。国家大义面前,个体有时会被导向满足一个微小群体的道路去,但唯有看清大局、心怀忠义,方能在剧变的时代中把握住国家巨轮的航向,在狂风骤雨中劈浪斩波。

  同学们,我们正身处百年未有之变局,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更需要每一个青年以国家大局为重、以忠义之心报国。

  “错综复杂的时代,青年依旧拥有支点。只要锚定了信念,就不必畏惧未知。”新时代的我们,是国家航行的舵手,我们的命运也早已与国家民族紧紧相连。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如管仲一般,心怀国家大局,尽忠报国,为中华民族谱写如康德笔下灿烂星空般的光辉未来!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写作感言:高中毕业后再写议论文,生疏了不少。审题时我个人认为齐桓公和鲍叔牙两个切入点会更好写,有更多人写,所以就选择了管仲作为切入点,尝试更能体现时代特征的主题。本次全国卷出题结合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哲学,同时也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中华民族诸如爱国、胸怀宽广等思想传统的思考,很适合青年学生阐述议论。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