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根评《从“引婴投江”所想到的》
发布时间:2016/4/8 8:44:00“读”是基础,“感”是生发
——评《从“引婴投江”所想到的》
读后感,顾名思义是有“读”有“感”,“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生发。没有“读”,“感”无由来;没有“感”,“读”无结果。沈蕾同学的这一篇《从“引婴投江”所想到的》一文好就好在能扣紧“读”和“感”两字做文章。
“引婴投江”是《吕氏春秋》中《察今》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在《察今》中用这一则寓言,目的在于嘲讽拘泥古法的幼稚和荒唐。“其父虽善游,其子岂善游哉?”这个故事常有夸张性又具有可信性,常使人引以为戒。写这个故事的读后感,先要读懂这个故事的寓意,还须从现实的需要去阐发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读不懂或“悟”不深,感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勉强写出来,也会苍白无力、不知所云。
沈蕾同学显然读懂了这个故事,她不但点明楚人之愚,还分析了楚人之愚的原因:“此人犯的是‘想当然’的毛病”。这就为全文论述立下了依据。“‘想当然’的思想要不得”,这是作者“悟”得最深之处。从这个角度下笔,集中说一个观点,力求说深说透,发表的感想就会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毛病。
怎样写“感”?善于联想是个关键,有了联想,思想开阔,内容充实。作者进一步联系社会政治生活和自然科学领域的两方面事例,推出自己的感想。十年动乱之中,除了一部分阴谋家外,有不少人都是用“想当然”的方法去罗织别人的罪名,这是一场历史悲剧。这一段论述,指出了“想当然”之危害。接着,作者又从反面去说,举出一些科学家不“想当然”而取得科学上的成功的例子,如伽利略、哥白尼,进而加深论证“想当然”要不得。这些联想,一个接一个,但却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全文叙议紧密结合,叙是为议服务,议是叙的深化。在叙事时,举出典型的例子,在议论时,能剖析事例,陈述观点,发表看法。请看这一段: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一根羽毛比一块石头落地慢。于是他便得出了结论:轻的物体总是比重的物体落地慢。这个结论一直被人们承认了二千年,直到被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推翻为止。一个错误的结论怎么会被人们接受长达20个世纪之久呢?问题就在于,从“想当然”来看,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无疑是很有道理的。试想,如果当时伽利略也来个“想当然”的话,还会有“自由落体论”的伟大发现吗?
“文章合而时而著“,这些观点与看法不是重复一些尽人皆知的老生常谈,而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切中时弊,有时代精神,这样就自然地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