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妍:历史传统的传承不应舍弃
发布时间:2016/4/13 14:22:31尊敬的校长:
您好!
针对贵校这座教学楼的去留问题,我有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和您交流沟通。
我并不赞成将这座教学楼拆除的观点。众所周知,这并不只是一座普通的教学楼,它在岁月的变迁中矗立着,承载着无数或在校或离校的学子们寒窗苦读的励志点滴,它是作为无数师生校友对于校园生活归属感的载体而存在的。试想,若是您抱着追忆往昔的抒情返回母校,迎接你的不是昔日如旧友般熟悉的建筑,您是否会感到一阵失落?对于早已步入社会的人们来说,校园便是最适宜的回望初心的场所,但所有感情并非能够虚无缥缈地兀自升华,这其中,便需要如这座教学楼般的物件存在,令这些抒情之感有一席之地得以保存发酵。
建筑繁华,人心荒芜,两者就会违和。若是我们对于该建筑的去留问题只片面地停留在修缮、养护的费用上,未免过于肤浅,若是按此逻辑,那么如今的圆明园废墟的保存岂不成了耗资巨大但无实用意义之举?在此层面上,我认为圆明园废墟的保存更主要是对公平正义的呼唤;于此同理,该教学楼的保存,也应是对于纯朴校训的坚守以及务实求真的学习态度的呼唤。即使如此,花钱将理应保留的原则训诫修缮保存,也就不存在什么不合理之处。
教学楼的去留问题,折射出的其实也是传统与现代的共存与否的问题。当我们毫无节制地大拆大盖,放眼所及之处皆是触目惊心的“拆”字和热火朝天的在建工地,对于略显陈旧的传统建筑视而不见甚至弃如敝帚时,鲜活的历史与传统正以难以估测的速度衰亡消失,待我们回过头来想要追忆往昔时,恐怕身后只剩冷冰的钢筋水泥,溢出心胸的抒情也只能用日渐泛黄的记忆来聊以抚藉,并终将消失在一代代人们的内心深处。
日新月异的科技产物,快餐式的生活速度,催生了人们“喜新厌旧”的习惯,也难怪老人常说“以前的人东西坏了只想着修,现在的人东西坏了却只想着换”。这样的感慨,莫不是如今群众心理的最真实的写照?
历史的传承,初心的保留,让我们更要看清时代改头换面时,改的并非对历史的认知以及事物变换更迭的态度,我们的传统,更需我们用心去修缮,去装饰!
此致
敬礼
小林
2016年4月9日
点评:全文围绕中心主旨论述,紧扣争议矛盾,观点清晰,语言简洁。多维度分析问题,入情入理,尤其是设身处地地代入角色,书信对象明确,时时唤起写作对象的共鸣和思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且敢于发散开去,借由同类问题的类比,吸取经验教训,将一栋教学楼的问题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心态,枝叶发散却又没有过度拔高之感,难能可贵。可惜结尾较为仓促,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行文略有虎头蛇尾之感。
学生:李晴妍
指导老师:卢珊
学校:厦门双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