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颜桑桑:谈流行文学

发布时间:2016/4/15 11:02:24

天下文明的沦落,不一定是由于地震或战争————————余秋雨

其实说到“天下文明”,可能过于空泛,但文学的力量足够动摇整个文明构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总有这样一群在成人门槛外茫然徘徊的年轻人,习惯用沉默的文字封闭自己的思想世界,抒发青春充沛而浓烈的情感,尽管这种愤怒或是失望的表达丝毫不能改变他们身边的种种不满。

08年“非主流”的大肆泛滥推动了某些商业领域的发展,更是捧红那些颓废式的文字,诸如“孤单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我们是糖,甜到哀伤”、“梦想这回事就是用来毁灭的吧”此类的句子我们耳详能熟,加上近些日子很时髦的一句:“哥种的不是菜,是寂寞!”使文字成为一种庸俗文化的趋势。

从正统客观的文学角度来看,这些被奉为很有文采的字句实在难登大雅之堂,脱离文学最基础的主谓宾规则,仿佛只需胡乱拼凑,越奇特才越显得张扬有味道。文字可以在民俗中被摆弄得有模有样,这样的一种流行化普及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是对文学界的误解与亵渎,一旦文学受到毫无逻辑的流行用法的冲击,这种对峙必然会有损于真正文学的发展。

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某些网络日志或个人博客等实现迅速全球化传阅与共享,难免会在同龄人之间引起关注与共鸣,一旦这种消极另类的价值取向深入人心便可以掀起一股大范围效仿的热潮。渐渐的,追求个性也成了一种共性。当文字被流行的头衔所利用时,便失去了其最初的本意,失去了神圣的精神光环。

文学决不是为了算计个人荣辱得失,然后用陈腔滥调重复着悲春伤秋,强调世界的不完美与自己的不快乐。如果觉得应用了华丽的辞藻就可以引以为傲那就大错特错了。好文章在于和读者的心灵交流,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传递与升华,这种朴素的情感表达并不依赖于咬文嚼字的优美词汇。那些通篇温婉矫情的文章读起来却毫无实质内容,空泛而迂回绕口,实在有打着文学幌子无病呻吟、惺惺作态的嫌疑。

很难想象作为中华民族脊梁的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嘴里却满是“忧伤”、“回忆”等字眼,将自己禁锢于狭隘的认知浅层,一味悲天悯人,无所作为。安妮宝贝说写作要从一粒沙、一朵花里看宇宙世界,而他们总是置身于阴暗的枯井中,看不到整个世界的明媚,沉溺于生活的小波小浪。无法从时间的宽度去明白眼前的困难只是宏观人生的一小部分,短暂的一次心情波动竟可以被放大成世界末日般的绝望,然后郁郁寡欢。于是在这种状态下写出的文章都过于偏执,缺乏理性的深度思考。

我们之所以重视80后、90后的身心发展,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没有战争、没有饥饿,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严峻的社会矛盾凸显期。前辈们没有经验依据去推测断定他们的发展前景,他们自己更是无所适从的迷茫。一出生就降临在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中,却要似懂非懂地听前辈们大义凛然地说历史耻辱与民族尊严。他们感受到的只是个人生存压力而不是像五四时期青年人以中华使命为己任的伟大情操,自然而然地缺乏一种心界宽广的豁达。余秋雨曾经说过,如果一种文明的遗迹只能面对后代全然陌生的目光,那么它也就真正中断了,成了最深刻意义上的 “废墟”。

“流行文学”之所以还顽强地存在着是因为任何精神产物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产生条件。当代年轻人一方面耳濡目染现实的功利,一方面因涉世未深而崇尚于课本上的道义,正是这种正面冲突,使他们被压抑得更加扭曲。没有足够的资本和力量抵抗外力,只好用自由的文笔发发牢骚,实现精神上的自我。这样的心理安慰无可厚非,但立足于小磕小碰的悲伤感慨实在缺乏阳光气息,失去了积极向上的正面意义。

我们没有办法以中学生作文的模版去约束规范写作的自由,但也不能纵容萎靡式思想的滋长,青年人一代就应该是激情无限、积极乐观的一代,就应该是有追求、有理想的一代。加强心理建设是重要的第一步,要从教育的根本出发,完善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心胸和“少年强则中国强”的社会责任感。近两年中国灾难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时候正需要精神文化的扶持稳定民心,更可以鼓励年轻的笔者们发挥文学的真正内在价值,为中国执笔鼓劲加油!

 

学生:颜桑桑

学校:福建医科大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