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可桢:消失的小巷
发布时间:2016/6/21 16:04:06梁思成曾斩钉截铁地说:“涂在墙上的油漆不耐光阴,熬不过一个世纪!”他又怎能料到自己与林徽因在北总布胡同的故居熬不到70年就被拆除了。本书援引了康有为后人的话语,如果缺失对历史文化的敬畏,我们又比一百多年前那些烧毁圆明园的人好多少呢?
在中国,历史总是与建筑意象衔接在一起。我的家乡泉州,隐藏于一块不大的依山傍海之地。言及对这座城市的记忆,我更多地想起这个城市的巷子。
对于一个打小生活在城区的人来说,徒步逛荡于许多陌生的巷子,折半截树枝,边走边划拉过小巷古褐色的石板路,成片低矮的出砖入石的院落,这些缄口不语的巷子总让我涌出一种难言的悸动……
后来真正吸引我的是——当你从马路上迅速折入一条巷子,马路的喧嚣和浮华似乎全部戛然而止,那无尽的狂热早已不堪一击。傍晚倚门而望,外婆总是在等待中转过拐角拎着我喜欢的田螺肉碗糕从甲第巷口走来;巷子不深处,有那么一扇半开的门,一步跨入,里面的家人正有一句没一句地闲扯。我终于明白,折入巷子的那种妙不可言的感觉,就是临近家的美好。
现在,我夹杂在步履匆忙的人潮,身后的小巷再也无法包容这座城市生长的躯体,开始大面积的荒芜。它原本落魄的地理位置已寸土寸金,钢铁森林已然排演着新的城市话剧。拆建撕开了巷子,内蕴秀深的小巷自然赤裸敞然。小巷如同一段即将被割除的盲肠,人们仿佛遗忘了对历史的怀念与敬畏,我似乎体会到余秋雨对王圆箓痛喊“住手”、“请等一等”的苦楚。书中说“一个城市是一点点形成的,文物古建、历史街区是勾起历史记忆的场所。”于斯,我深感契合。找不到历史的生活是没有本质的,有所敬畏,才会有所珍爱,珍爱历史,珍爱日渐隐退的故乡,珍爱对自我以外他者的尊重。
泉州的空气氤氲着湿润柔软,沁人心脾。当那条生生不息的大江穿城而过,我看着小巷寥落的影像,想起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里的话:“因为你和我一起痛苦,一起衰老,所以我更珍爱你了。你的每一条皱纹,在我都是过去的一阙音乐。” 故乡的小巷,是一条脐带:纵使可以割断,也已在我的身上留下了疤痕,留下了血水相溶的烙印。
学生:苏可桢
指导老师:吴碧芬
学校:泉州五中 高一(6)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