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卢悦宁:庭院里的小黄楼

发布时间:2016/6/22 9:35:51

福州黄巷26号,小黄楼。

该从哪里说起呢?多少年过去了,若是哪个恋古怀旧之人突然想起要去体味那遥远的、陌生的“庭院生活”,就在这里,若非叶公好龙,他还能这样闲闲地“诗敲梅下月,醉卧柳边风”吗?

纵使无月也无风。

自不必慨叹那高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的铁血人物(黄巢)如何在这门前打马而过,也不必艳羡那名满天下的崇文阁校书郎(黄璞)即便躲进小楼成一统也是倍受尊崇;遥远神秘的往事像雾像雨又像风,至少这假山、鱼池、花木、亭阁都还是旧日的模样,你在历史长河的这一头若有所思,一一游赏。

就从这里将历史的厚重封印打开吧­——这安闲和理想越来越深的清朝。清初,小黄楼毁于一场大火,幸而后来遇到了既怀有一颗匠心、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梁章钜。他在自编的年谱中写道:“壬辰(道光十二年,即1832年)五十八岁……是年四月,因病奏请开缺……八月回福州黄巷新宅”。彼时的梁章钜已年近花甲。凝视镜中的自己已横生出些许华发,难免产生叶落归根的念想:不如先将这属于自己的庭院好好伺弄一番,过过悠闲自在的庭院生活罢——是衣锦还乡,也是犒赏自己20岁即开始了的宦海浮沉的一生。想必此时必定是刮着呼呼的大风,微微吹疼了梁章钜的眼睛,让他开始将自己生命中的那些大意象在记忆里一一筛捡,一一落定,一一定格——不是垂花门外那关不住的满园春色,不是那娇俏妖娆的鲜妍百花,不是那马鞍墙上随风飘摇的墙头野草,甚至也不是那怡人的葱茏草木,而恰恰是这响彻梁章钜身旁耳畔的呼呼大风,让他知了天命,也从了其心所欲。

春末的南方城市,此刻也有大风响彻你的身旁耳畔,冥冥中似乎要接通些什么。“是年葺宅右小楼榜曰‘黄楼’”,也就是说,现在你目之所及的小黄楼,正是在1832年开始全面修葺的。先是筑假山、架小桥,桥栏的一边是“廿网桥”,另一边用隶书刻着“知鱼乐处”四字,梁章钜这样的文人自然是有“智者乐水”的情调需要有所寄托的;再是挖水池、建凉亭,好在凭栏坐憩之时极目远眺,将整个小黄楼内的庭院佳景尽收眼底;最后,在这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同里耆旧以诗酒相往来”,志同道合的文友诗友们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好不风雅,好不惬意。

你来到这处庭院,看到梁章钜不厌其烦下工夫造出来的“雪洞”,才明白,“诗意地栖居”不只是西方哲人才会生发出的理想——中国文人在自己居住的天地里就已将充满诗意的想象力挥洒得淋漓尽致。远远地站在雪洞外,已然可以依稀瞧见雪洞里的云海苍茫,两旁的峥嵘突兀,顶上的嶙峋莫测……曾经的看门人老林说,这种雪洞的制作非常复杂:得先预设好图案,然后嵌上铁钉,再将调拌进红糖、糯米的三合土一点一点、一层一层地抹上去,抹出一块块鸟窝状的效果来。雪洞位于梁章钜那小巧玲珑的藏书阁两侧的通道,成了这庭院的点睛之笔。你闭上双眼开始想象一种庭院生活,仿佛你也在消受着这样的良辰美景,仿佛你也在经历着这样的赏心乐事:将近两百年前,满腹经纶的梁章钜是怎样绕出那段不长不短的小路,又是怎样闲看那一段不算丰饶却也足够充盈的好景,起伏着,跌宕着,悠哉游哉,气定神闲,渐渐将那“日以翰墨为缘”的好心情酝酿出来。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梁章钜既能独具匠心地营造出这妙不可言的“地上文章”,又能于这赏心悦目、养性怡神的山水之中,创作出传世的“案头山水”来。他这样的文人儒士,有一杆笔、一方砚,便不必担心晚景会索然无味,也不必担心自己的心境会日益萧懒了。精通经史大义,又善作楹联与笔记小说,看看梁章钜那高高垒起的著作吧:《文选旁证》、《三国志旁证》、《退庵诗存》、《退庵随笔》、《归田琐记》、《枢垣纪略》、《楹联丛话》……“仕宦中,著撰之富,无出其右”,无怪乎梁章钜的至交林则徐会如此叹服地评价他了。

时世沧桑,大半个世纪后,闽剧“四大名旦”之首郑奕奏成为了小黄楼的新主人。该如何对郑奕奏的仪态万千作一番恰如其分的想象呢?不必说清秀的容貌,轻盈的体态,单是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别样的袅娜风流,就足以与小黄楼这样的锦绣庭院相得益彰。即使在发黄的剧照中,也能看出他仪态端庄,神色从容淡定,自有一种气度。于大半个世纪后漫步在这时过境迁的小黄楼庭院里,凝神闭目,是否能想象出郑奕奏这位前福建省文联副主席当年的风采、当年的唱腔和身段呢?“黛玉”是如何凄凄切切地葬花,“晴雯”是如何强打起精神来修补宝玉的孔雀裘,“杜十娘”又是如何五内俱崩地怒沉百宝箱……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唯有小黄楼兀自孑立,默默见证了郑奕奏的那份细腻、清雅、端庄、凝重。

“何况尘世嚣嚣,我们不管干什么,都是困难重重。”但是人们早已因长久的集体无意识而习惯了在时间中安之若素,一不留神就踏进二十一世纪的门槛。千百年了,某种莫可名状的强劲力量轻而易举就摧毁了许多曾经坚稳如磐石的东西,小黄楼——以及这个身处主流文化边缘之地的庭院却有幸躲过了一次次的劫难;就像不识字的清风可以吹起一大张纸,却无法吹走一只纤弱的蝴蝶。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力量吧,历史的力量深刻到力透纸背,你别无选择,只能铭记,并将一些东西传承。

 

学生:卢悦宁

学校:福建师范大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