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斌:水仙花苞里的镜子:静默的言说 ——伍明春诗集《隐秘的水仙》简评
发布时间:2016/6/22 10:27:15水仙之美,是需有水面来作陪衬的。这当然与古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有关,因为这位俊美的神,水仙凭添上了自恋和感伤的色彩。然而,我以为,这纯属误会,水仙之美确有感伤的意味,但感伤非是因为自恋,而是缘于柔情和悲悯:因为傍水而生,所以有水的柔情;因为柔情而易生恻隐之心。水仙透过水面的镜子,不是在迷恋自己,而是默默观照着水中所倒映着的大千世界,因为世界不完美,因为自己的纤弱,因而顾影神伤,因而静默隐唱。
水仙是有静默的美的,静默的水面,倒映着静默的身影,静得几乎隐秘,无声无息。然而,倘若您认为它只是静默,只是如害了病的少女那般纤弱,那么您就错了,静默的水面往往是涵养生机的地方,这生机不是外在的热闹与骚动,而是内隐的激情与缠绵。
读《隐秘的水仙》,就恰似用心灵观赏平静水面上的一朵朵水仙,它们不像玫瑰花那样,点燃人火热的呼喊,也不似秋菊,引发人悠然的雅兴。水仙,就是水仙,有着自怜的柔美,多情的感伤美和静默的静态美。
诗是重表现的抒情文学样式,侧重于抒发内心世界。正如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理论批评传统》一书中指出的:“诗的有效起因是诗人内心的情感激动和寻求表现的欲望,或是创造性想象的冲动。”显然,作为诗集,《隐秘的水仙》集中体现了诗歌样式的这一特点,具体来说,本诗集侧重于“内心的情感激动”的表达。因为对“内心的情感激动”的深入、细致的言说,使诗集中的许多诗具有了自怜的柔美。比如《紫花》:
在冬天我拒绝大事物
愿意让自己变得细腻
甚至试图把握空气的手指
熟悉每一线阳光的纤维
在冬天 多想找个找不到的地方
停止思想 做自己朴素的王
因为自怜而非自负,所以诗人对于众人追求的“大”表示了拒绝,在诗人看来,“小”而“细腻”是一种“不确切的幸福”。谁说不是呢?大人物、大成功或许会有大幸福,然而,要成为大人物、成就大成功,之前要承受多少苦难和不幸呢?即便有幸成就了大幸福,要维持它也绝非易事。而“细腻”的幸福,在指间的空气和阳光中就有,只需用心去感受和领悟。领悟到的人,就可以成为主宰自己幸福的“王”,他尽管朴素,然而,他拥有幸福,在他冬日柔美的阳光建筑的宫殿中,只有他一个人,不可能有人打搅、困扰,多么自由。同样的意境还存在于《一个人走在夜里》一诗中:
可是今夜我一个人走路
并且像夜一样宽容
像树影一样淡泊 无为而治
在压力大、节奏快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只知极力将自己伪装得强大、刚毅,实则内心却空虚而脆弱,有多少人愿意像诗人那样,宽容自己,“无为而治”,收获内心的一隅淡泊呢?
当然,诗人是多情的一群人,而残酷的社会竞争中是不容许多情的,因而,一般人往往便比诗人少了许多幸福。不过,诗人也有诗人的苦痛,他们太过多情,太过容易感伤,尤其是过度专注于内心以至于自怜的那一种诗人。
请别再将我认作兄弟
把我当作一般善良的龙卷风吧
在你周围 在往事周围
我只做了一些伤心的停留
这是《由某幅封面所想起》中的一个片段。诗人就是这样,一幅封面也可以引发龙卷风似的感伤。而当遭遇失恋的打击时,悲痛则更加在所难免,这时,用沉睡来逃避,必然要遭遇溃败(《沉睡》):
关闭阳光的纠缠 恋爱的可能
拒绝一切外在的运动
进入睡眠 最接近死亡的状态
排除所有隐藏的梦
沉睡的核心具有最纯粹的痛苦
那是火的痛苦和秘密
那么醒来吧,但那将是“晕眩”,使人将电话铃声幻听成“像梦后继续的追述”,“带给你远方死亡的音讯”,而在自己身上则发现“满布初恋的鞭痕”。
虽然感伤,但,难道感伤中就没有美吗?王尔德说:“痛苦使人深刻。”只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才有可能深刻地认识生活,从而拥有平静面对和掌控生活的能力。那时,从痛苦、感伤中走出来的诗人,会拥有令人嫉妒的静默的幸福(《我们的新年静静度过》):
他们所谓的新世纪
在“永恒”面前算得了什么
不想加入他们的狂热
我们把新年静静的度过
静静地,听见了彼此的脉搏
通读整本诗集,无论是自怜的自言自语,多情的黯然神伤,还是静默的静态言说,都令人有种通晓和畅、心灵契合的心灵体验。通晓和畅,因为诗人语言运用上的驾轻就熟,毫不生涩;令人心灵契合,则在于诗中所抒之情,皆为生活中人人都可能遭遇的感受和体验,然而,诗人通过内心独特的成像和加工,让读者领略到了平常生活中的诗美享受。
诗人是什么?华兹华斯说:“诗人比其他人更加欣赏自己生命的精神,喜欢对宇宙运行中出现的类似意志和激情进行思考,并习惯于在未发现这一切的地方去创造这些意志和激情。”《隐秘的水仙》的作者正是这样一位葆有着生命精神,用内心的激情和创造力进行歌唱的诗人,正如诗人自己所指出的那样:“真正的好诗,引领我们飞越于日常生活之上,然后又徐徐降落到日常生活之中。”诗人在诗集中所呈现的每一首诗,都是诗人内心激情的成像和创造,而且诗人擅长用静默的方式将它们言说——“无需太多的语言道破/让彼此的秘密在秘密中结合”。
是的,真情无需用过多的言语来赘述,那样会显得矫揉造作,而“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大概写的正是这种意蕴吧。
学生:罗斌
学校: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