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卢益朋:古厝情悠悠

发布时间:2016/7/8 16:12:34

与祖父交谈,忆起古厝陈年旧事,如同穿越幽深巷道,古厝厚重铁皮大门依次“咿呀”推开,纵深感给人恍若隔世的感觉。百年时光在这里烙下岁月深深的印痕,以至于檐下滴水已悄然穿石……

古厝坐落在三紫山下的华亭镇濑厝村,建于民国时期,是一栋两层的砖土制莆仙古民居,本地称“四目厅”,另加左右对称的桥头。古厝有精美的木雕、石雕,檐下雀翼等建筑构件雕刻甚为精美,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民国初期闽中地方建筑的特点。古厝由大厝身、左护厝、右护厝、里埕、外埕等组成。可谓“背靠三紫坐得稳,面向兰溪充气足”,这里传承着本村卢氏家族一个分支五代人的酸甜苦辣的岁月变迁史。经历了百年时光流逝风雨洗礼,这里俨然成了我们心中的“古厝”。
常听祖父讲,他们的父辈们靠着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经年累月才建成了这栋房子。当时因为家族人丁兴旺,能分到一小间的房子就乐坏了。当然,到我父亲那辈时,房子早已承载不住,子嗣不断繁衍,叔公们又从外面盖了新房子乔迁出去。
记忆中的童年,族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喜欢蹲坐在古厝门口的柱子下,左手端一大海碗,左手心窝一小碟,吃稀饭就腌菜,边吃饭边谈天,这对他们来说,似乎是一种美的享受。尤记得傍晚时分,酷热的暑气还没完全消退,各房的叔公婶妈已陆续搬出桌子、长凳在庭院里圈占一席之地,摆上用本地龟山茶叶“月中香”泡制的茶水,边喝茶边玩扑克牌,其乐融融。曾祖父躺在竹翘椅上,摇着手中的大蒲扇,“抽搭、抽搭”地吸着烟炉子,兴之所至,还不时地哼出几句古老风趣的莆仙戏小调。庭院西侧的老龙眼树下,成了孩子们的世界,玩“爬爬”,弹“老虎珠”,捉迷藏,不亦乐乎。整个庭院上人头攒动,好一派喧闹祥和的景象。

后来,随着各房叔伯陆续在外面盖起了新房子,古厝便渐渐失去了旧日喧哗和欢闹的场面,剩的只是几个老人孤单的身影和月光下清凉的竹凳。曾祖父一直不愿离开古厝,他宁愿一个人守着老房子,祖父多次让他搬到新房子住,不想没过几天,他又回到古厝。古厝终成了曾祖父归老的地方,这里承载着他一生的不舍亲情啊。曾祖父活了92岁,一个勤勤恳恳的地道农村人,古厝中来古厝中去,寿终正寝也许是他最好的归宿。曾祖父一别,古厝少了最忠实的守护者,一个个门板上又多了一把把冰冷的铁锁。
前几天,我陪祖父到古厝叙旧怀古。古厝庭院的石道上长满了坚韧的杂草,厅堂大门“铁将军”把守,门口堆满了枯枝杂草,蛛网遍布,一片狼藉。祖父摇了摇头,想说什么又咽了下去,我知道他想说什么。偌大坚固的古厝,曾经一度的热闹景象已灰飞烟灭,如今更落得荒凉凄清,谁人不叹息。但我想叹息的不仅是古厝的荒废,更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叔伯亲情也随着新房子的隔远而隔远,“一代亲,二代表,三代碰面不相聊”,亲情都冰封在了古厝里,除了怀古伤今,又能怎样?

古厝,逐渐湮没于历史尘埃中。先人安在?也许在茫茫苍穹俯视着一个家族的磨难史、发展史。一座古厝,足可写就一部厚重的书稿,它是时代与人文变迁的一个缩影,是我灵魂深处永不磨灭的记忆!

学生:卢益朋

指导老师 :陈剑雄

学校:莆田第十二中学高三(7)班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