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郑滢君:隐秘的诗情——读《隐秘的水仙》有感

发布时间:2016/7/29 9:35:08

我一直觉得诗歌是诗人创造的一件非常私密的作品,私密的意思不是说无法对外界发表,而是大多数的诗歌不是直白的,只有读懂的人才能窥见诗人最私密的世界,而读不懂的人也无所谓窥见不窥见,在其看来可能不过是诗人无聊的情感宣泄或是杂乱无章的意象堆叠。我认为好的诗歌应该能与读者内心中一种似曾相识的潜在情感产生契合,或者是一种带给读者感同深受体验的经验传导,而这种潜在的情感并不是易懂和浅显的,而是我们在生活的某个瞬间中感受到的复杂、隐晦的情感,指引我们看清生命繁复、杂乱的真实面目。台湾一位作家曾说:“我一边咳嗽,一边看风景,一边思索言行,一边思索生命。”人是沧海一粟,同时又是会思考的芦苇,诗人是带着敬畏的态度向生命叩问的勇士,他往往是谦卑而勇猛的,用敏感的神经和深沉的笔触去探寻生命暗流的深度和广度,而在诗集《隐秘的水仙》中处处都翻涌着这样耐人寻味的隐秘的诗情。

初读《隐秘的水仙》,诗集中广泛涉及了关于都市文明与淳朴乡村的对立,爱情的感悟,对人生理想的叩问等主题,诗人以其生活感悟为源泉,用其敏感而缜密的思维神经,带给读者全新的感触。而其中最为打动我的是诗集中关于父母子女之间感情关系的剖析,作者看似冷静而理智的笔触,撇去寻常诗歌中的煽情和浮夸,如涓涓细流般向我们展示了父母子女之间这一份纯朴无华却意味深长的感情。

在《水仙》中,作者首先刻画了一幅父子俩讨论家中的水仙推迟花期的原因,正是在这平常不过的生活场景中,父子二人之间短暂的对话体现了“我”与父亲之间语言沟通的隔膜。而父子之间的此类关系也在另一首《父亲》中有所体现。“彼此相互道一声再见,却又都不曾说出口。”浓烈而无法言喻的感情,可以看出父子之间“爱在心口难开”的微妙关系。在讨论花期推迟的原因之时,“我”和父亲显然都明白“冷空气,不可能是唯一的原因。”冷空气对于花期推迟来说是外部原因,可是父子俩显然都清楚,除了外部原因以外一定还有更层次地、无法言喻的原因,只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一直横亘在两人的心间。接着在第二节中,作者写这两盆水仙“仍在互相期待,彼此观望,像一对就为后重逢后的老友,见面时说不出一句话来。”这时,我们才能对整首诗的寓意有了一个初步完整的了解,两盆水仙相望而不语的状态和“我”与父亲之间关系是那么相似。在第三节中,作者写道“多希望它们永远不开花,高举花苞保持青绿。”表明了作者这一种保持现状的从容和淡定,世间没有不凋谢的花朵,如果能保持现状,便能万年常青,这岂不是一种更好的结局,正如父子之间,虽然彼此之间的心事、感情无法用语言捅破,但是彼此之间心底都存在着一份关爱,其中参杂了各自经历的复杂,使得这份感情更加浓烈、繁复,也更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在大多数的家庭中,父亲多是严肃沉默、不苟言笑的形象,生活的风霜和顶梁柱的角色使得他们更具有隐忍和缄默的特质,这使得孩子对父亲天生有一种敬畏感,这就造成了父子沟通之间的一层隔膜。同时,父母与孩子之间代沟的存在也是不可否认的,在诗集中另一首《我们的孩子》中,作者写道“我们走在孩子的后面,却总赶不上他的落脚点。”“我们的孩子走在前面,他总不愿回头看看我们。”其中就表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普遍存在代沟的现象。这首诗不同于《水仙》,是作者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可以看出,父母也想亲近孩子,了解孩子,跟上孩子的步伐,可是时代的鸿沟和迥异的经历总是使背后的父母赶不上年富力强的孩子,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总不愿回头看看我们”,这在父子沟通之间又无形多了第二层隔膜。回到《水仙》中,作者是站在子女的立场看待父子关系,孩子也渴望与父母变得更亲近,可是就是因为彼此之间的隔膜使得父亲与子女之间的爱不能用语言流畅自由地表达出来。而这些隔膜在作者看来并不是双方的错误,他们彼此都有相拥的渴望,却没有畅通的渠道来沟通表达,正如诗中的水仙从来就是孤独的象征,因为它从不成群开,一枝只开一朵,彼此间没有沟通的根茎。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花一世界,好似一人一乾坤。看似血浓于水的亲情,在作者的笔下却因为个体之间沟通的鸿沟而难以用话语表达出完整的情感,不免令人唏嘘,这不禁让人想起来了龙应台在《目送》中的一句话“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看似淡然凄清的场景却俨然是人生的真实写照,我们终究是孤独的水仙。虽然两个生命无法在一个时空里完全融合,但是作者在最后告诉我们“让彼此的秘密在秘密中汇合”,或许语言无法表达完整的亲情,但是却可以通过心灵的默契达到感情的传达,这份默契是用心感悟的,不用听不用说不用被翻译,就可以感受到。大音希声,大爱无痕,亲情无须在语言中得到印证,生命亦无须用言语获得认同。这便是我从诗歌中所感受的。

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曾写过一行不朽诗句“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这种大气而细腻的情感正如作者在扉页中写道:“真正的好诗,引领我们飞越日常生活之上,然后又徐徐降落到日常生活之中。”好的诗歌能带领我们凌驾于生活中的琐碎,将隐匿于生命之中的情感如抽丝般剥离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体味到生活细节之中的点滴,最终又回归于生活之中。《隐秘的水仙》正是这么一部诗集,隔着文字,我觉得作者仿佛是一棵挺立在生命岸边的芦苇,他拥有一颗能透过水面的浑浊而直达底面的心,观察着水底涌动的暗潮,带给我们生命中那些隐秘的体验。

 

学生:郑滢君

学校:福建师范大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