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伟:抵抗孤独的战争 ——读《象棋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6/9/22 17:00:42茨威格,杰出的奥地利德语作家,在徐静蕾导演了他的名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之后,被大众所熟知。那种缠绵悱恻、绝望而炽热的情感确实能打动那些身在现代化都市、感情却苍白而易逝的男男女女的心。但这种流行是短暂的,随着电影下线,很快,茨威格复归于沉寂。而这一切与我无关,我念兹在兹的是他的《象棋的故事》。我觉得小说对孤独感和虚无感的描写细腻到极致,深刻到极致。
小说开头写的是一个名叫琴多维奇的象棋天才,他有着高超的棋艺,但同时“在任何领域都惊人的无知”,而且举止言谈粗俗。小说花了大量篇幅写他惊人的棋艺:从欧洲小镇到美国纽约,他打遍天下无敌手。一开始我误以为他就是小说的主人公。
B博士在小说的第33页才出场,这时全书已经过去三分之一了。这真是大家手笔,只有胸有成竹的大师才敢如此大胆。毋庸置疑,B博士才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出场时貌不惊人,约摸四十五岁,“尖削的瘦脸”“像石灰一样奇怪的苍白”,但他一出场,琴多维奇这颗璀璨的星辰像在初升的太阳面前一样黯然失色。在B博士的指点下,一局快输的棋下成了平局。大家都以为他是象棋高手,但他说:“我已经二十五年没下棋了。”二十五年没下棋居然还能跟世界冠军下成平局?小说中“我”很好奇,作为读者的我们更好奇:此人是何来历?
当“我”作为中间人邀请B博士跟琴多维奇再下一局时,B博士向“我”讲述了他的经历。他曾经替奥地利皇室、贵族和修道院管理财产,知晓很多秘密,纳粹想从他嘴里挖出想要的东西。纳粹对他所施行的刑罚不是我们想像中的严刑拷打,而是把他置于绝对的孤独中,这是一种“更加精致、更加险恶的酷刑”。
终于B博士的精神崩溃了,“为了逃脱这使人窒息的虚无,我将出卖十二个人,供出他们的秘密。”还好,一个偶然的机会,B博士拿到了一本棋谱。棋谱让B博士的精神振奋起来,暂时战胜了虚无感,“我有了这一百五十盘棋的棋谱,就像有了一件神奇的武器,去抵御那压得人透不过气来的一成不变的空间和时间”。但两三个月后,这些棋局失去了新鲜的魅力。为了抵抗虚无,他不得不自己跟自己下棋,这样他进入一种更可怕的境地,那就是灵魂的分裂与自我搏斗。就像博尔赫斯在《棋》中写的:“黑夜与白天组成另一张棋盘,牢牢将棋手囚禁在了中间。”事实上,B博士就在日复一日的精神搏斗中精神错乱,B博士后来称之为“象棋中毒”。在抵抗孤独的战争中,B博士失败了。
还好,因为没有了利用价值,加上医生的帮助,纳粹放过了他。但这种伤害刻骨铭心。在跟琴多维奇下棋等待的间隙,他来回走动,“他的步子尽管很急,可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就仿佛他在这个空荡荡的房间里每次都碰到一堵看不见的栏杆,迫使他转身往回走”。这是长时间的囚禁生活留下的印痕,这是一段让人毛骨悚然的描写。在下第二盘时,“他的眼光发直,甚至有些迷惘,呆呆地注视着前方,他一刻不停地喃喃自语,说了些莫名其妙的话”。幸好,在他即将陷入疯狂时,我阻止住了他。下完这盘棋后,他发誓说再也不碰象棋,那是他的梦魇。
适度的孤独也许可以让人的心沉静下来,而绝对的孤独却让人疯狂。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忍受孤独和虚无的能力更加脆弱,我们越来越怕孤独。面对孤独这个可怕的敌人,我们一定会败下阵来。
学生:李光伟
学校:福州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