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泽青:为逝人点起心灯
发布时间:2017/1/23 16:22:19清明时节纷纷落下的雨丝,是上天把无数人思念的泪水汇聚在一起,上演一曲充满淡淡忧伤韵味思忆逝者挽歌。
清明的雨,是杜牧诗中飘着浓浓哀思的那杯杏花酒,放在逝人坟前,开始了一场隔空对话,心中涌起的淡淡悲凉和思念,掺加着思念逝去亲人泪水的酒是世上最断肠的酒,它醉了天,醉了地,醉了天上人间那剪不断的亲情,是先患绝患的祖父,为了不给身在农村儿女留下巨额医疗费,放弃治疗在病痛折中,熄灭生命时脸上的那份安然。
清明是古今文人墨客眼中的一缕情愫,它是“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中,清明节前后白云环绕着群山的美丽的景色;它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里。” 里,梨花纷飞映出少女身上,那种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 更多的是“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里,四处都是燃烧纸钱以纪念逝者的身影; 最让我欣赏的还是现代著名诗人邵燕祥那首《清明雨》, 诗中写道; “淅淅沥沥, 淅淅沥沥,洗刷着卢沟桥上的石狮子······那里残留着炮轰的痕迹。洗刷着广场上的方砖,那里残留着历史的血迹,我们是淅淅沥沥的清明雨,我们是人民的泪滴。” 这首有关清明雨的诗中,己经没有了个人感情的思念色彩, 全诗装着是一个共和国的苦难历史。
清明是座音乐的殿堂,没有流泻的音符,没有动人的节拍,有的只是哀婉愁肠。人们的眼前不禁浮现出,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的清明家祭,“哭墙”前, 站着白发苍苍年过古稀的伍秀英、杨翠英、夏淑琴、向远松……,这些在那场野蛮屠杀30万南京市民的浩劫中幸存下来的老人, 他们心中装着几十年来,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他们眼里的泪水早己流干。“哭墙” 倾听了88岁高龄老人向远松的诉说, 他哥哥向远高被日本兵杀害时才26岁。他的四叔也被炸死了, 死去的亲人们连尸体都没有找到, 只能在“哭墙” 上那一长串遇难者的名单中找到亲人们的名字,找到亲人们活着时容貌。
整个纪念馆上空被两首乐曲覆盖,一首便是留传己久的《辛德勒的名单》,在这首哀婉忧伤的音乐声中, 把人们带回到那个黑暗的年代。还有一首便是日本爱好世界和平友人,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紫金草的故事》, 这歌中有对日本犯下的罪行的反思,祈祷没有战争的未来,15年来,《紫金草的故事》唱遍世界各地。
清明祭奠不仅仅是自己的亲人,还有为新中国建立牺牲的英烈,举世瞩目的红军长征中,四渡赤水、飞夺卢定桥、雪山草地那一个个倒下再也站不起来的红军战士们,特别是荒无人烟的雪山草地,就有近万名红军战士长眠于此,他们默默无闻很多人牺牲时都没有留下姓名,不过他们一个崇高的名字一永远的红军。
八年艰苦抗战,48万八路军和新四军勇士,在太行山上和江南一带抗击日寇中倒下,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日本侵略军的无条件投降。抗日烽火刚熄灭,内战的熊熊火焰又燃起, 为了推翻蔣家王朝,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以牺牲26万战士生命的代价推翻蔣家王朝。
各个时期的英烈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建立新中国的功臣,这么多英烈们没能看到共和国的诞生,生命便成为永恒的定格,共和国没有忘记他们,不论是有名还是无名,共和国在天安门广场上,为这些英烈建起了一座宏伟壮观人民英雄纪念碑,那金光闪闪的碑文,抒写了他们对祖国的赤胆忠心。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 ”在这高扬富有激情的旋律中,面对外国入侵者的脚步,为了年轻的共和国避受再次避受蹂躏,一批批志愿军战士踏过鸭怒江,与美帝国主义展开了三年的战争,最终以美帝国主义被赶出三八线以北为结果,取得战争的胜利。为了这胜利30万志愿军战士遗骨留在朝鲜,这些英烈虽然埋在远离故土的异国,但他们在接受中朝两国人民世代祭奠。
清明这个雨纷纷的季节,让人抚今追昔,追念前贤,告慰忠魂。
学生:肖泽青
指导老师:董玉青
学校: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该文章已刊登在《读写》杂志01期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