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顾我者,我顾也
发布时间:2017/2/10 8:27:36“啊姆啊,恁吃没?”
“阮吃喽!”
……
“无问题著好。”
父亲又在和老家通电话了。
父亲独自一人到泉州来打拼已有二十余载。而自我记事起,每日黄昏都能听到这相似的话语。事实上,甚至可说每次通话内容都是相同的,但他们彼此都未曾对这一重复感到厌倦过;只因那根电话线两头连接着两颗彼此牵挂的心,一头是亲慈,一头是子孝。
孝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老套,然而却是一个永远绕不过的绳结,将亲与子紧紧纠缚一起。解“孝”字,上“老”下“子”。子承老,象形而视,是直观的孝行;会意而观,是尊卑的秩序。其随西周宗教伦理而发,经宗法制得以巩固,在孔孟的改造下趋于成熟完善;扎根于仁,生发于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孝的层次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大致区分了孝的三种境界,从物质到精神,拾级而上。谈及此,忆起曾在茶余饭后听小姨聊起一位姑婆的好运。那位姑婆家有两子,老大聪慧勤学,老二乖巧老实。后来,大儿子考上了重点大学,外出打拼;二儿子成绩普通,留在家中守成。远方的念想有了,眼前的慰藉也有了,其可堪称人生赢家。
两兄弟努力经营着自己生活,促进家庭和美,正是对孝的切实实践。当然,能否拥有一对如此互补的兄弟或姊妹,决定权并不在子女手中,而是取决于父母,或者是上天垂怜。更多当下的青年人是被悬空在两难夹缝里。既向往大儿子的闯荡风浪,立身、立功、立业,以显父母的诗和远方;又希冀二儿子“父母在,不远游”,常伴身侧、侍奉父母的天伦之乐。要是能脚踏“两条船”有多好?可是分立双方,虽不至必定翻船落水,却也是两头难以全得完满。尤其在现在这个人口高速流动的社会里,这样的问题生长土壤更是深厚。
因而,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成了最优选择。记得一直到初中,我们一家三口雷打不动,一到周末就奔回老家。起初,家中还没买小轿车的几年里,每周六方破晓,睡眼朦胧就得到车站去搭车,摇摇晃晃快两个小时,到了老家恰好赶上热乎乎的早饭。大人们总有唠不完的家里家外、事长事短。我和堂哥、堂姐就在大门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玩耍。后来,我课业日渐繁重,爸妈也总是忙里偷闲,常回去短暂地看看。其实,孝不仅仅是亲子两代人之间的关系,还应是维系家族的内在核心,在一代代间流淌、传承、延续。
《诗经》中有言:“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孝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是生长于宗法人伦道德的馥郁之花。无论于情于理于法,顾我者,我理当顾也、孝也、敬也。古如是,今亦当如是。
学生:李泓
指导老师:杜海智
学校:福建泉州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