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燕铃:“敬爱”——孝之内核
发布时间:2017/2/10 8:30:43孝是中华民族最源远流长的古老文化之一。早在千年以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用《孝经》来教育自己的弟子;在今天,孝文化也是国家大力弘扬的文化之一。
有人认为孝只是是单纯的“顺”。子曰:“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他们借此大做文章,说:“既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岂非愚孝?”这就是单纯地把“孝”理解为“顺”的言论。然而,孔子谈论孝时却从未提及单纯的“顺”,他并没有说孝是顺从父母的一切指令。恰恰相反,作为“顺”的典型代表的“二十四孝”是与《孝经》宣扬的孝道背道而驰的。譬如王祥的卧冰求鲤, 不正与孔子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相背离吗?不仅如此,郭巨的“埋儿奉母”也不符合人道主义精神。
那么什么才是孝的真正内涵呢?答案非“敬爱”莫属。表达孝的方式有很多种,中华民族的子孙们更倾向用行动表达。指引这种行动的思想内核就是“敬爱”。也许父母的一些要求不合理,那么“敬爱”可以赋予我们理智,去为父母指明正确的方向;也许我们不好意思为父母做些像“为父母洗脚”这样力所能及的小事,那么“敬爱”则赋予我们行动的勇气;也许我们很羡慕西方人对“爱”的大胆表达,那么“敬爱”则可以赋予我们开口的力量。总之,我们对父母想要表达的孝,离不开“敬爱”这个内核。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去拥有“敬爱”这种感情。
而要拥有“敬爱”,我们首先还需将错误的观念改变。当代青年中有很大一部分认为只要能在衣食上赡养父母已是尽孝。更有甚者,认为只要给了父母赡养费,就可以对父母施加言语暴力,甚至是行为暴力。可早在千年以前,孔子就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父母的孝,不仅是满足其物质需求而已。人是具有丰富情感的生命体,父母与儿女则是生命体间最亲密的联系。这种关系基础,就决定了“养”只是“孝”的基本条件,真正的“孝”还需要“敬爱”。
所以,“孝”的内涵虽然丰富而多彩,但它们都围绕一个中心内核来展开,那就是“敬爱”。敬爱,既是敬,也是爱。爱是敬的源泉,敬是爱的体现。有了爱,对父母的孝就不仅仅是“顺”和“养”了。在爱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孝”,自然而然会流露出一种“敬”。这种“敬”是对父母的疼爱,是给父母的陪伴,是与父母的沟通……而这种爱,不正是自小伴我们长大的最原始的情感吗?由此观之,“孝”并非是难事,只要有爱,就有敬;只要有敬,就不会有对“孝”的曲解。所以,“敬”与“爱”作为孝的中心内核相辅相成,它们吸引汇集了许多优秀的品质,融合出中华孝文化这颗璀璨明珠,并凭借其丰富的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
“孝”是中华民族最厚重的文化之一,它从远古走来,伴我们走到今天。乌鸦知反哺,我们也莫要等“子欲养而亲不待。”正确地理解它,正确地传承它,正确地发扬它,正是原汁原味的爱的表达。
学生:余燕铃
指导老师:余慈榕
学校:宁德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