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黄雯萱:孝而不顺

发布时间:2017/2/10 15:29:54

什么是“孝”?

这个问题,在人们眼中可谓是已经用烂了的话题。他们会满不在乎地回答你:“当然是对父母的孝顺啊!”

然而,正是这个回答出了毛病。“孝”固然正确,但“顺”可就不一定了。

在历史上,孔子说要“孝”,却不曾提过“顺”。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孔子的弟子曾参问孔子:“请问子女顺从父母就可以说是孝吗?”孔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不是,当父母有做得不对的事情,就应该婉转地劝告他们。如果一味地顺从,就会使父母陷入不义之中,这样又怎能称之为‘孝’呢?”

这个观点孟子也有过。他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点,但他却只点出了不孝的一点,还有另外两点没有点明。后来对《孟子》研究颇深的汉代人赵岐点明了:“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其中的第一点,便是一味地顺从父母。

由此可见,圣贤们对于“孝”的定义是不盲目顺从,也便是不“愚孝”。

在古代,愚孝常常会出现在人们的眼中。

《二十四孝图》上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了一个孩子,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把儿子抱出,挖了坑要埋,幸好老天开了眼,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作者郭居敬将这个故事列入二十四孝,引发后人的强烈不满。郭巨的做法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这种孝有违人性,不符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观念。

由此,我们可见愚孝的泛滥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而在当今社会中,相比古代,愚孝的“出镜率”虽有所减少,“大戏”却依旧层出不穷。“她可是我妈啊,我能怎么样?”可谓是愚孝出镜率最高的一句话。这便是盲目顺从父母、愚孝的表现了。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孝却不顺呢?想必在你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有句话说得好:“孝敬孝敬,既孝又敬。”虽然听着简单粗暴,但是却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应该孝敬而非孝顺。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平等基础上的敬重,而另一个是盲目地顺从。我们应该勇于向父母提出合理、符合道德与法律的建议,勇于劝诫父母,同时也要打心底里地敬重、爱戴父母,将父母当做最熟悉的亲人、朋友。这才是我们应当做的。

 

学生:黄雯萱

指导老师:陈金缺

学校:南安市实验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