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艺昕:和乐·和谐·和平
发布时间:2017/7/14 9:18:15“和”这个词看似抽象,但只要用眼看,用心品,你会发现它无处不在。
小学的课本是我第一次认识“和”的地方。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中田园生活的轻松快乐让我品味到脱离人世间喧嚣的和乐之感。
后来,我在那个地方,又与“和”相遇了。
乡间的雨,很轻很绵,我躲在草屋里,等着雨停。看着在身旁和我一起躲雨的亲人,会心地笑了。屋檐虽小,却能给予我们一家人令人安心的温暖。不一会儿,雨停了,雨后顺着屋檐而落的水珠,接连不断的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因为屋檐不高,所以水珠滴落的声音,不响不吵,十分清脆婉转。我迫不及待地推开院子的木门,想看看雨后的美景。双脚在由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上轻踏着,山间的溪水潺潺,演奏着的美妙的音乐。碧绿的青草上沾着雨珠,在雨后阳光的沐浴下闪烁着银白色的光。
当太阳下山的时候,我回了家,只见——父亲在后院帮着奶奶除草,弟弟和邻居家的小伙伴跑跑跳跳,母亲用布擦了擦因在厨房里烧菜而流下的汗水,手上的事还没停,就微笑地喊道:“吃饭了,孩子们。”雨后景色的静谧之美,家庭生活的幸福之感,两者相互配合成了一幅和谐的画。
夜幕降临,盖上外婆为我织的薄被,烛焰在这安静的夜晚散发着暖光,我伴着蛙鸣声,渐渐入睡。
第二天我回到了城里,坐在车里,看向窗外,街边的老人牵着孩子的手,孩子的脚步十分轻盈,蹦着跳着。骑着自行车的糖葫芦小贩子吆喝着:"卖糖葫芦咯喂,谁要吃糖葫芦噢。”孩子摇着爷爷的手,又拉拉爷爷的衣角,撒着娇:“爷爷!我要吃,我要吃!”爷爷笑了笑,摸摸孩子柔软的头发。街上的年轻情侣们牵着手,低声聊着,好像在谈论着他们共同喜欢的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位妈妈边不停地叮嘱孩子"多喝水”,边麻利地用纸巾擦拭着孩子因玩乐过头而湿透的后背。每个人都过着安宁的生活,可以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又是一个种怎样的“和”呢?
问题的答案在我看完那则新闻后出现了。荧幕里,一位难民的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像是睡着了一般,四肢垂落在地上。四周断垣残壁、木林干枯,硝烟弥漫在空气中,沉重、悲凉。四位急救员将白布裹住他的全身,白布没有一处可以让空气顺畅流通的缝口。一个看上去大致与我弟弟同龄的女孩,穿着布满补丁的褴褛衣裳,她哭着吼着,倒地不起的也许就是她的父亲。渐渐地,她累了,泪干了。无情战争将他们世界中的“和”用大火燃尽了。孩子的脸上没有他们这个年龄该有的最开朗活泼的笑容。那一幅幅凄惨悲痛的画面让我突然感悟到,那份“和”是--和平,是我们全世界人民都应当紧紧拥抱着的"和平"。
闭上眼睛,打开了窗,看——傍晚的暖色光,那么柔,那么美,就如保护层一般,附着在这片祥和的土地上。暖风拂过我们每一个人的耳际,将和平铺满了城里的每一条街,每一个巷,我微微地笑了。
“和”是诗人笔下所描绘的"和乐";是生活中各个角落里的"和谐";是全世界人民心中所向往的"和平"!
学生:陈艺昕
指导老师:陈莹
学校:福州延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