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悦玲:让和谐之花自然绽放
发布时间:2017/7/14 9:21:51冰心曾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的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成了环境的美。
从古至今,母亲的形象就那么丰富。的确,她是一本写不完的书,意味深长。尽管世上有再多和谐的事情,都不及她。
记得那是一个迎龙灯的晚上,我和妈妈去街上凑热闹,声声鞭炮,完全将我们融入了热闹的氛围中。忽然妈妈的电话响了,看了看手机马上拨开人群,走到无人的地方按下应答按钮。我忽然看到妈妈不见了,赶忙跟去。我气喘吁吁地去,只见妈妈满脸堆笑,嘴上却说着:“不用了,不用了,麻烦什么,”“真的不用。”于是赶忙关了电话,继续走到人群中。不一会儿,妈妈的手机又响了。妈妈走了出去说了一会儿,便马上叫我们去买礼品。我站在门外,只听见店老板推荐这,推荐那。一番踌躇过后,妈妈终于去拜访的地方。临门前,妈妈还叮嘱我一定要有礼貌,要叫阿姨好。几声敲门后,我们进去了。我只记得那么不胜酒力的妈妈为了感谢那位阿姨在厂里两年多的照顾畅饮了一番。临走前,阿姨叫我一定要把礼品带回去,因为阿姨邀请的所以人中,唯有我们带了礼品。
的确,我的妈妈平凡的容貌,平凡的生活,普通的中年妇女的一个。但她纯朴的品质,却更像一个小小记号,和谐地铭刻心中。
忽有一日,我正要准备收拾书橱,只听见一本书“啪嗒”一声掉了下来。或许是生命中微不足道的契合,我蹲下下去抹去上面的灰尘,原来是从前爱不释手《青年文摘》。那是早已烂熟于心的文章。我喜欢看这样的文摘是很早的事,一本文摘它带给我的和谐绝非闲时的感动,而是心灵上的拥有。仿佛每一段文字都记述着一段悲欢离合,都是每位作者最“和谐”的表达方式,很真诚,不会矫揉造作地写给读他文章的人,是的,它们美好而温暖,如饱满的蛋白,清淡却回味香醇。
许多人喜欢三毛女士,我想和她自身的“和”是密不可分的。她的文字,她的生活态度,都是许多人甚喜的。书籍,我想它承载的力量何尝不来源于和谐呢?无论是哪一个情节,但凡可以读出作者所描述的那种的和谐,不知缘由的总被作者带入。莫泊桑的《一生》是一种和谐的生活态度,夏洛蒂的《简爱》也是一位和谐自尊的女性写照。我们从一本又一本书中把它所寄托的感情交融于心,终究仍是一种和谐。
一位秦时的渔夫偶然间到达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境地,设想是我们的话又会发出怎样的惊叹。陶渊明从一个渔夫的角度来叙写这一切,将一副世外桃源,一个真真正正的和谐社会摆在我们面前。我想这样的境地,不仅仅需要环境和,同样需要人和、物和。我想恰恰是这样的和谐,孕育了这样的一方土地,似乎每一个人都是最自然的状态。
而现今我们的社会是怎么了?我们追忆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时代,却在“扶不扶”的问题上起了争执;曾经公交车上只要售票员一说:给老人让座。大家就会纷纷行动,而现今一点又一点的恶汇聚,变到“我今天工作也很累”,“我今天太早起了太困了”,仿佛不让座是情有可原。我们感叹这种环境,却未曾想过我们每一个人的正能量凝聚起来,是可以将这样的现状碾压式击败的。
什么是和的力量?我想,与其说“和”不同程度影响了周围的一切,不如说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一百二十年前的今天,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跌落到太平洋深渊的,除了有北洋舰队的全体官员外,还有当时晚清的民族自信。从那时起,好像每一个国家但凡有点能力,都能到中国来践踏,都能告诉我们你们不行,看我们的国家。而我们的祖国也未曾让我们失望,一步步的成长,在毛泽东与邓小平以及所有英烈的奋斗下,我们拥有了现在的国际地位。常常有人把我们脚下的土地比喻成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屡见不鲜却一点没错,所以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来维护这和谐社会。新的和谐社会则证明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和谐的存在。
和,就是美好。一幅幅团圆的画面,一张张人民的笑容,一份份和谐的存在。
和,就是简单。一个短句比一段冗长的废话更具说服力,大白话比晦涩的专业术语更受欢迎。
和,就是拥有能对抗世间所有的坚硬,我们时代的美好都是由和谐带来的,就让我们的生命因和而如花般绽放吧!
学生:胡悦玲
指导老师:谢桂姐
学校:尤溪一中洋中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