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慧琳:和
发布时间:2017/7/14 15:39:56一个“和”字,写来极其容易,不过简简单单八划而已;一个“和”字,说来深邃无比,寥寥可数的笔画间却蕴含着包容世界的美好品质。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这世界的每一瞬间都在改变着。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岁月更是无情地悄悄抹去了许多痕迹。但是,“和”的精神却贯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阴,始终与我们同在。
神农氏炎帝,三皇之一。他因勤劳勇敢、热爱百姓被人们推荐成为部落首领。他创造了五谷农业,深深造福百姓。当看到百姓饱受病痛折磨,他痛心疾首,立志要尝遍百草,定药性,治疗他的子民。后来却因为误食了断肠草去世。神农氏无私奉献,牺牲自我,不就是“和”的最好体现吗?他一心造福百姓,营造“和”的社会,此精神实在可歌可泣。
在上古时期,“禅让制”就是“和”最好的体现。尧年老后,把帝位让给了德才兼备的舜,而不是粗野、好闹事的儿子丹朱。舜又把帝位禅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和”胜过了血缘亲情,冲破了金钱的枷锁与权利的诱惑,让“尧舜禅让”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六尺巷,建成于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的石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相传,当年张家与吴家因两家中间的一条小巷的使用权起了纠纷。吴家建新房想占用这条小巷,张家不肯,甚至还打官司到了县衙。由于两家都是名门望族,县官不敢轻易论断。张家一气之下写信给担任文华殿大院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请他帮忙。张英只回了四句话:“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主动让出三尺地,吴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给六尺巷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两家让出的地不过六尺,但双方之间的“和”,却构成了无限好风光,给六尺巷一抹和谐美丽的色彩。
到如今,人们也常说着“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与“和”有关的话语。可见,“和”早已深入人心。我希望,人间从此再无嫉妒纠纷、诡计阴谋,能够变成一个“和和美美”的大家庭。我们秉着“和”的信念,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学生:倪慧琳
指导老师:余美瑞
学校:福清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