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李泉灵:浅吟唱和中,成就文化双窨之美——从《中国诗词大会》看新旧文化的和谐发展

发布时间:2017/7/14 15:55:13

2017年的寒假,《中国诗词大会》异军突起般惊现于人们的视界,就如一夜春风把千树高挂枝头的诗词古意吹得满城争开。然而,在喝彩声不绝于耳的同时,却也有不少人对主办方将清雅的诗词作为比赛项目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这使读诗吟诗变得功利化,实将传统诗词文化置于公众语言娱乐化的浊流之中。

争论不绝于耳,却叫我想起曾在书中看过的双窨香茗——用茉莉花窨过的茶叶:临卖的时候再抓一把鲜茉莉花置于其上便更加芬芳。在我看来,诗词大会将诗词背诵与新兴媒体结合的创举,便如这双窨茶,旧新相得益彰,愈加醇香。

传承千年的古诗词如这窨酿弥久的浓茶,而新兴媒体便如置于其上的茉莉花。就如那第一位将茉莉与浓茶结合的烹茶师亦会担心花香是否会冲淡茶香,人们亦质疑电视网络媒体等文化的“新”是否会使传统诗词“变味”。但正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语言流行形式的更迭是不可逆的大潮,新兴文化的诞生亦在情理之中。新兴文化标榜多元化,接受一切形式的流变与颠覆——它接受品钦的艳丽粘稠、塞林格的纯真无措与愤世嫉俗,也不避讳娱乐语言,无畏粗俗。我们不应用僵化保守的态度去否定文化的流变,新型文化的多面性正好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

而将诗词文化与新兴文化有机结合,则有助于传统诗词走出“空谷无人识”的窘境。《诗词大会》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其目的更多的是对大众进行文化普及。让阳春白雪的诗词走下神坛飞入寻常百姓家,方为节目的奥义所在。至于网友“新兴媒体传播需求导致节目采用浅薄的背诵形式,难得诗词精义”的质疑,我认为古诗词的背诵与参悟创作并不矛盾。古人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制茶之人必是在品过千杯茶之后方能烹得香茗,要想“锦心绣口著文章”必得先腹有诗书方能下笔有神。背诵是参悟创作的基础,是填补心之房舍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文化积淀。

于我观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大会更像一个引子,引出的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守护。揆诸当下,新兴文化快速发展,却也有“既得嘉禾,亦生野稗”之象。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每天被迫接受着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庸俗娱乐节目与外来文化的涌入,则更易让我们在信息的丛林中迷失。如卡夫卡所说:“我们就像被遗弃的孩子,迷失在森林里”。而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则是先人留存于我们血液中沉睡着的文化地图,亟待我们将其唤醒。方可指引我们走出迷雾。

然而,知易行难,我呼唤传统文化的守卫者,如北岛对汉语纯洁度的坚守,吴良镛对读古建筑的保护;我们也亟需新兴文化的宣扬者,如胡适许诺给新诗人无限制的自由,海子为“寻找中国诗歌自新之路”付出的努力。同时,我们还应提高文化包容度,允许新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美美与共。

娱乐至死的年代里,各色信息纷繁嘈杂,复兴传统文化之路道长且艰,但《诗词大会》摸黑泅渡的探索之路却让我们看到“新媒体”之上的“心媒体”有血有肉的表达。传统文化不必青灯独守,新兴文化也无需逆流而行,就如久窨之茶与新鲜茉莉的相得益彰,新旧文化相融相合方能成就文化的双窨之美。

 

学生:李泉灵

指导老师:宋立红  苏承伟

学校:同安一中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