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叶晖航:以和为贵,以谐为美

发布时间:2017/7/14 16:01:15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曾记得费孝通老先生在八十寿辰之时所写的这句箴言,短短十六字,却道出了“和”之真谛。古时孔孟所崇尚的“大道之行”的潮浪奔流至今仍生生不息。“和”作为人们精神追求的载体,其中隐含的哲学意蕴可见一斑。

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从古至今,“和”因其宽容隐忍的气度被奉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准则。《将相和》这个深入人心的故事中,廉颇与蔺相如的关系无不昭示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人和精神,谱写了赵国固若金汤的佳话。作为化干戈为玉帛的纽带和定国安邦的锦囊妙计,“和”无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庸》有言:“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焉。”这正完美地诠释了天人合一的脱俗境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我很欣赏的佛家心语。弘一法师一生严守宗戒,有悲天悯人之怀。生前每次坐藤椅之前总要先摇几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临终之时,他还特地嘱咐弟子在火化自己之前务必在龛脚垫上几碗清水,以免蚂蚁不小心爬上尸身被无辜烧死。试想一下,是怎样的慈悲心肠,才会把蝼蚁的生命照顾得如此无微不至?人与自然万物之“和”在李叔同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用生命去践行了“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的风骨。退隐无名,上善若水,为而不争,处下为上,正是李叔同一生最好的写照。

然而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正被一些无良之人所扼杀。从“穿山甲公子”再到“穿山甲公主”,近日这两起事件正在网络上不断升温,不少网友义愤填膺,纷纷为作为国家级保护动物的穿山甲鸣不平。知法犯法不说,两人甚至在微博晒出图片大肆炫耀,还不忘附上一句感叹:“不禁深深爱上这道美味了。”这番言行实在叫人扼腕嗟叹。在他们心中,哪有什么“人和”的概念,无非是把自己放在君临万物的高度了。这与茹毛饮血的猛兽又有何异?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

当然,“和”并不意味着“同”。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以故“和而不同”,方为谦谦君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宋时,朱熹与张式,本在学术上不同,有些甚至相悖。两人常常在岳麓开展“朱张会讲”,在激烈的学术讨论中,两人渐渐发现了哲学的内核。他们所持的观点虽表象不同,却在本质上趋和。故此,两人的学术皆有精进,却又未统为一说,而是在相当的高度上保持着和而不同的境界,各成一家。所以说,和而不同的本质,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非表面上的趋同和一致。只有如此,思想的火种才能永不泯灭,文明的星火才得以代代相传。

作家梁晓声曾用简明的四句话概括了“文化”的含义---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和”的真义亦是如此。当它真正地在每一个人心中扎根之时,我敢肯定地说,人类已经走在大同的大道之上了。

 

学生:叶晖航

指导老师:郭丽华

学校: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