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和之岛
发布时间:2017/7/14 16:05:35涌送四周的徐波,是心问;日夜涌起的海潮,是见证。
——舒婷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符号,是中华民族对于宇宙、人生、审美境界的至高追求。在这东南之滨,有一座岛屿,它身虽入世,却心寄山水。它小巧精致,在历史的潮流中屹立如昔,任时光冲刷,它仅响起一两声浪鼓相应和。
它是我心中的和之岛,鼓浪屿。
“红房子,老榕树,海湾上的渔灯
在我的眼睛里变成文字
文字产生了声音
波浪般向四周涌去。”
海的纯蓝包裹这毗邻厦门的小岛,砖红、亮白与海蓝,是鼓浪屿永不褪色的基调。舒婷曾言,厦门犹如巨大的绿色玻璃盘上,托着的一座精致花园,波浪是它白色的镂花边沿。而鼓浪屿,有同这花园中心的喷泉水池,泉水盈润,由小渠流经花园各处。
行人摩肩擦踵的小路、灯火阑珊的夜街、热带风情的岛上花园与琴声悠扬的弄尾巷末,阳光打在凹凸的日岩上,倒映出一副人间百景。鼓浪屿上的人们来自天南地北,操持着各色口音,忙活着各自生计,却为一座岛而驻足,而沉醉,而留连,而骄傲地称自己为“鼓浪屿的儿女”。禁行机动车的岛上,不见尘嚣,唯识人情。所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在骑楼庇荫的老街,在洋馆高踞的小丘,在幽深逼仄的迷巷和弄口,在几位打蒲扇的老人和一只蜷缩的懒猫之间,所谓大同大和,尽得具现。
海边清风颤动了古老的南音,丝竹箜篌齐鸣,曲曲折折杳杳袅袅。流淌在岛民的心间,与海潮相和,是和之岛的协奏,不紧不慢,舒和柔缓。
“海鸥还会归来,
太阳已穿过西半球的经纬。
明天,澄静的早潮
将在我们的身边开满白蔷薇。”
每当雨后初霁的夜晚,明净的夜空晴朗无云,缓和的海面波澜不惊,而洁白的月色,则在海天之间融化,成为了淡蓝色的薄雾。如水乳交融,不滞分毫。海上生明月,却悄然晕开成了雾霭,旷远飘忽于小岛上空,仿佛天人共此时的玄学秘景。有形之物入无形,无关之物同一合,相融无滞,浑然天成,天高地迥,一人渺小,而月,而海,而雾浩然如一,这彷佛才是海天一色的最好注解,“和”之理的自然阐释。
和者,合也。
宋儒以山川之大势为理,常建书院于奇峰峻险之地,旨在以自然之雄浑魄力格物,揭开真理。
我心中的鼓浪屿,便是蕴世理于物理的和之岛。
它屹立于海滨,用自身的存在印证着先祖的智慧。
日日涌动的海潮,是见证。
学生:彭博
指导老师:金斌
学校: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