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梦昀:中和之道
发布时间:2017/7/14 16:07:24中和是化学中复分解反应的一种,当酸和碱相遇成盐时,中和便很好地展现出物质现象,然而在历史悠久的古中国中,“中和”一词早有源头。中和之道,可谓深矣。
《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可找到自身的价值与用武之地。各行其所,达到和谐的境界。这亦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由此可以看出,老祖宗对于“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发展”持有很高的评价,并认为这是运行世界的真理。那么这样的思想是否有其一定的道理呢?
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世间的事物都有其本源,不管是宇宙起源还是生物进化论的“适者生存”,但凡是两种针锋相对的事物出现,碰撞中必然会导致其中一方灭亡。这是生存的规则,但也令人觉得昙花一现的美十分可惜。有些时候,中和往往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成为各类物质得以发展的另一种途径。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正是因为各民族在差异中互相融合,才使中华文化不断中和、代代传承。
中国与日本最大的差别就是民族多,然在此情况下并没有影响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自北魏来,汉族和外族人民面临极大的文化冲突。大部分的人们选择了包容他异,甚至去学习、模仿来创造自身的精彩。唐朝包容开放的民族之策,使胡汉之风的美达到高潮,留下不少珍世之宝。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还没发生过因文化不同而大打出手的事。受先人影响,在根深蒂固的中国人脑海中,已经对不同的文化多了一份尊重和信任。或许这也是当前欧美日韩之风席卷如此之快的原因。
与此同时,中和作为一种智慧可以成为追求的理想性格。唐代的权德舆说:“大乐本天地,中和序人伦。”中和是人类活动的道德伦理,中正和平,是古时候多少君子梦寐以求的事。气沉心静,无论外物花色各异,融入心中的只是一股温和的清流。清代的赵翼言:“性真抱中和,元气葆温燠。”朱自清就曾用“中和”直言形容人的品格。其谓宽猛得中也。
当相对的事物相互抵消失去各自的性质,未必是件坏事。这是一种很自然而然的反应,没人去教怎么中和,也没人懂如何中和。但这样一种隐隐约约的大义,却成为大至国家,小至个人的行事准则,它被科学证实,被精神认可,算是精准地展现“和”的奥秘。
中和如玉,茶之所旨。
学生:黄梦昀
指导老师:陈芳芳
学校: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