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钰姝:于山旅游导览
发布时间:2021/1/6 15:19:54今天,我带大家走进于山,那么于山为什么叫于山呢?于山很久之前叫九仙山,相传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这里聚会,所以叫做九仙山。九仙山这三个大字也被刻在了我们面前的这块大石上。
现在沿着石阶上山,那么于山上保留了珍贵的道教文化。现在我们来到了一个道教的道观,道家学派代表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其中的“法”一字又该如何理解呢?“法”字是一个动词,它有“顺从,遵循,依照”的意思,或可说成不违背”的意思。宗教常常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来约束人的行为,比如很多人进入寺庙或道观都会烧香,为什么要烧香呢?其实烧香申供养之义。
下面我们离开道观,继续往下走,前方就是舒啸台,舒啸台之所以称舒啸台是因为古时候,于山城墙外就是一条护城长河,河外一片开阔,满是绿意,古人站在城墙上吟咏着,格外惬意,格外清新。在石头上刻着的三个大字“舒啸台”正是刻于中秋,那晚上一轮圆润的明月缓缓从地平线上升起,人们在这台上饮酒做词,多么美的一个画面啊!
我们继续向前走,据说明正德十四年,明朝掌管通商官员尚春站在于山蓬莱峰上南望,一派绿野尽收眼底,感叹城南景色翠绿宜人,令人心旷神怡。于是让人在这山上建亭,取名“吸翠亭”。“吸含翠”二字其实是指城南绿野,尽收眼底。
那接着我们继续向上走,这里是一个四字石刻“月朗风清”,这四个大字就可以看出古人文学思维的敏捷,这四个大字既可以从左念到右,又可以从右念到左,而且怎么念都觉得清爽怡人。 继续向前走,就是戚公祠,戚继光年轻时就爱国忧民,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波海平”表达志向。他常年带兵各地跋涉,也写下了:“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在这座纪念馆,我们可以了解这位民族英雄的生平事迹。
说到了戚继光,必不可少的就是郁达夫。下面请大家跟我移步到郁达夫纪念馆,郁达夫是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他曾游历福州,并对福州秀美的山水流连忘返,也曾多次来于山祭拜戚继光,并跟郭沫若及成仿吾合过照。
于山历经了魏晋南北朝,历径了唐宋元明清,前辈留下的人文遗迹到处皆是,时间不早了,让我们告别这座小山吧!
林钰姝
二〇二一年一月二日星期六
学生:林钰姝
学校:福建省闽江学院附中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