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王建华:亦师亦友,如父如兄

发布时间:2014/11/5 17:10:20

岁月如流,一晃不觉在霞一中已过21年。21年来所遇之事不可谓不多,所见之人亦可谓不少,可写之人事物应也有几许,但作为语文组的一员,从进一中之日在语文组名册上的最末一名到现今在名册上的最前一位,其中的沧桑与感受真可谓难以言表,甚至不知该从何下笔。思考斟酌再三,觉得还是写写语文组的几位亦师亦友,如父如兄的老师。

吕仕义老师,1965年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他是个温和瘦弱,比较矮小而襟怀颇大的人。他声量不大但言语清晰,做事严谨又不乏灵活,我进一中时他已任语文组长多年,与本组老师协力共进,语文组连年获得先进集体称号。记得1981年我刚毕业分配至一中时,学校安排我任高中文科复读班的教学(当年学校招收高中复读班4班,1个文科班,1个理科班,两个中专班,每班人数100左右)。吕老师见我年纪尚轻(当时我19虚岁),没有教学经验,于是在教研组第一次例会后,他亲自找我谈话,让我跟随他,与他合作。他让我听他的课,我改文理两个班的作文,同时讲评部分学生的习作,推荐学生作品。1981年秋季,教育部调整语文教材,新增了一些名作名篇,如《百合花》、《孔雀东南飞》、《原毁》、《察今》等,吕老师就让我上这些篇目,并认真听课,课后予以及时评点。一年的指导、帮助,我受益匪浅。

吕老师言语不多,他从不张扬自己。他的字,包括毛笔字,板书都极好,与他的人一样俊逸灵秀,观赏他的板书是一种享受。吕老师上课,对语文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都是精谨到位,认真听讲的学生定有收益。他上课很投入,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讲课时,从没见他发过脾气。他对人的帮助当初你未必察觉得到,他对一切似乎都很淡然,真想不出他那瘦弱的躯体怎会有这么大的一种能量,事隔20多年还让人难以忘怀。

谢仲虎老师,50年代末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他当时任副组长。谢老师个头也不高,比吕老师略为壮实,但也属于瘦弱型。与谢老师的相识那是到了80年代末。他是那种极为规矩、内向、诚实的人。他不事张扬到让人觉得他“好无能”。

改变对他的看法是与他打乒乓球。我对各种球类都感兴趣,但球技却很“业余”。一次在校活动室打乒乓球,与谢老师对阵时,竟被打得左支右绌,落花流水。他的球舒展大方,攻防自如,不论发球、推挡、削球、扣杀,都达到了相当水准,当时甚至到现在一中大多数老师还不是他的对手。

谢老师球技好,学识、人品更好。记得恢复高考后的1979年,霞浦一中两个学生江景航、郭小华分别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他们的班主任就是谢老师。1986年,霞浦一中的高考取得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谢老师是年段长,与刘俊仪、阮子良老师合作,当年语文高考取得地区第二名的好成绩。1993年,谢老师主持教研室工作,与我一同执教高三理科班(共4个班),当年高考语文成绩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单科最高分都取得地区第一名;1994年我们再度合作,又取得高考语文地区第二名。对这些成绩,谢老师从不显摆,在评先评优中,从不与人争强斗胜,而是淡然处之。

他常在不经意间对我加以劝勉,总是鼓励表扬,教我球技如何长进,说我教学教研有招。我想,如果说我的教学教研能得到中语界同行的认可,与他的言传身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夏克雄老师。如果说吕、谢二位老师都显得瘦弱的话,夏老师则显得挺拔、俊秀了。他天生卷发(可都理得极短),大眼、高鼻、棱口,是个热情奔放又极为细腻之人。他的字好,画亦佳,古诗文功底深厚,上课富激情,学生极爱听他的课。指导学生作文屡屡得奖。霞浦一中与华东六省市多所中学协办《习作园地》迄今已有20多个年头,夏老师着实居功至伟,功不可没。

记得1981年9月,《习作园地》正式刊发,当时没有电话,更不用说电子邮件,联办学校相距甚远,学校又多,夏老师的组稿、发稿、联系等诸多事务,全靠信函,现在想来真令人感佩。20年来,夏老师从担任副主编到主编(原主编胡铮老师因劳累过度病逝),其中种种的甜酸苦辣,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现在他可以慢慢去咀嚼回味了。不能不提的是,夏老师在负责《习作园地》全面工作的同时,照常担任高中两个班的教学工作,并且每届毕业班的成绩都不次,位居地区前茅,受到历届学生的欢迎和家长的好评。在霞浦,夏克雄老师的名字和他的妻子陈老师几乎是家喻户晓,到如今他的学生对他的为人、授课还津津乐道。

夏老师对我也十分关心,他的妻子陈筱云老师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陈老师温婉、认真,非常尽职,对学生一视同仁,充满爱心。当时她在城关中学(现六中)任教,记得文科分班之时,学校进行摸底测试,主要考语文、数学。在这次考试中,我的语文成绩突出,其中语法知识能力题我得满分,作文老师给打了个最高分,题目是《考场内外》。陈老师将这篇文章作为范文在几个班级朗读,并给予颇高的评价。可能他们夫妇间有谈到我,因此我分配至一中后,夏老师对我也特别呵护。1994年我与他到黄山、杭州等地,他父亲般地照顾我,虽然当时我已是三十出头的人了。我们一同拍了不少照片,偶尔拿出来看看,倍感温馨。1996年他听说我要改行,特意把我的学生李娜的一篇文章《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刊在《习作园地》醒目位置,说是留一个纪念。

在一中从教21年,领导多多,同事多多,学生更多。一片小文难以尽述心中的感激。好在来日方长,若有机缘,我将一一道来,与各位分享。

 

作者:王建华

学校:霞浦县教师进修学校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