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根评《梅颂》
发布时间:2014/11/6 11:29:29满蕴情感于笔端
——评《梅颂》
古今以梅为喻的文章很多。陆游《咏梅》所表现的清高和无奈,金祖望《梅花岭记》、龚自珍《病梅馆记》虽然展示了积极地态度,然而,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作者也只能替死者哀,替江浙文人哀。不同的诗家文人对梅的象征形象迥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这些作品无一不是满蕴情感的。那么,福州三中高三的陈向聪的《梅颂》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是语言的锤炼。诗一般的文字,多种句式的运用,使本文做到“满蕴情感”成为可能。文章开篇一句设问和答句“是雪花凝缀疏枝,才如此千姿百态?是白玉装点斜干,才这般洁白晶莹?不,雪花没有您那俊逸的风度,白玉缺少您那高洁的品格”,排比式的问句,产生了一种吸引人的气势;对比式的答句,又道出梅花独有的韵味。
再看这两段:
晨曦中的您,霜雪纷披,霞光轻抹,色彩斑斓,幽香四溢。
月夜中的您,烟霭缭绕,月光轻笼,花影斑驳,暗香浮动。
排比句式,富有建筑美;读起来又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颇具音乐美。同时,两段文字又仿佛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梅花图,图中三分之二应是“烟霭缭绕”的空白。这是典型的中国画。梅动人的形象凸现出来,文章所具的绘画美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是诗人闻一多先生毕生追求的诗的境界,这也同样适用于文章。
本文作者笔触从形象到本质,再展开联想,主题逐层深入,情感也逐层升高。起初写,“我赞美您,寒梅!赞美您飘逸的神韵,圣洁的花色,横斜的枝干,疏朗的身姿”,用国画泼墨的形式勾勒出梅的形象。接着,写道“梅花,我更要歌颂您那凌霜傲雪的气质,坚贞不渝的志趣”。由此作者联想到“梅花,您是我们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本段,大量均整匀齐的语句的应用使作者的情感以排山倒海之势泻出。至此,作者的情感爆发到极点:“我爱您,梅花!”这是由衷的赞颂和感激,感激梅让自己满蕴情感“领悟了人生哲理”:“生命之花与其娇艳而受玷污,不让如清白而自爱;与其哗众而取宠,不如实事求是以保持自己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