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李晨子晗:劳以修身,亦可安邦

发布时间:2022/12/5 12:22:04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管子》有言:“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百姓不劳,遂有饥寒。有道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耕织不仅是衣食之源,也是礼仪文明的基础。由此观之,劳以修身,亦可安邦。不论是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神话传说,还是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历史佳话,无不诠释着“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的真理。
春秋易序,风雨兼程,中华民族在华夏子孙的勤勉务实、艰苦奋斗中稳步前行着,不断克服困难,创造奇迹。我们在黄河岸边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在踏平坎坷、屈辱后走上重生之路,而今更是在从容自信地追逐着伟大复兴之梦。通过劳动,我们拥有了举世瞩目的国家名片:从一桥飞架三地的港珠澳大桥到风驰电掣的京张高铁,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一个个超级工程、一件件国之重器的背后,无不凝聚着秉持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们的心血和付出。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岿然自立?有人说是外儒内法的治国之道,有人答是农耕文明的稳固保守,有人猜是极峰瀚海对外邦的抵御,也有人说是中华文明自身的包容性与共生力。诸如此类的回答,不胜枚举。以吾刍荛之见,中华民族能绵延至今,与劳动人民勤劳淳朴、任劳任怨的精神特质有着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当今时和岁丰,异见者或言:“科技时代无须劳动。”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的方式在发生变化,但“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始终是不变的人生哲理。我们又看到,本应朝气蓬勃的一些青年反而在家“躺平”,随时“摆烂”,洗衣靠父母,吃饭等人送……“懒惰没有牙齿,却可以吞噬人的智慧。”英国谚语可谓一剑封喉。而路遥也曾说过:“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尊严地活着,劳动对每个人来说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需要,而且是体现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任何劳动都会受人尊重。”妄图脱离劳动的想法和行为,都是自残之举。而若放任此种情状蔓延,民族复兴之梦又如何实现?故在向好逸恶劳的顽疾开刀之时,还须大力推进劳动之道的培育,如此方可重燃生活热情,涵养劳动精神。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实干者。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眺望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岂可碌碌无为,畏葸劳动?当然不可!你我尤须紧握劳动之桨,高扬实干之帆,助力中国继续破浪前行。
(作者通联: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二中学高三)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官宁珠:本文紧紧围绕“劳以修身,亦可安邦”组织材料,表述清晰,架构井然。文章开篇开宗明义,论点鲜明,文气贯通。在发出“中华民族为何自立?”的诘问后,自然引出其与劳动的关系。之后论证联系当下实际,大大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与深刻性。其中,将“脱离劳动”比作“自残之举”的叙述,令人耳目一新,憬然有悟。文章遣词精准,语句无华,多处引用名言警句,加强了艺术性和文学美。
特约点评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王根深老师:这是一篇驳立结合的议论文,先立后驳。文章开篇即从劳动的概念解读入题,先声夺人,简短明确。而后结合《管子》的名言与古人事例正面立论劳动的重要性。第2段顺势列举当代事例再次正面立论劳动的重要性。两段论证古今结合,道理的明确性与论据的丰富性让立论富有雄辩之气,为后面的驳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章的驳论也是古今结合。第3段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切入,罗列各种不同观点,而后简要强调劳动的重要性。该段论证富有文化性与历史性,又与首段的立论照应。第4段则结合时代主动树立论敌,运用退步说理,先承认劳动方式的变化,之后三次引用名言、谚语,联系青年表现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四两拨千斤般树立了自己的观点。该段论证富有时代性与对象意识。两段驳论有详有略,风格与角度不同,让文章呈现出了思辨性与新颖性。
全文驳立结合,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文笔简练有文采,值得借鉴。但也有微瑕之处,即议安邦较多,论修身偏少。第2段的议论偏抒情,减弱了立论的力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