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姝菡:我的文化传承梦
发布时间:2023/3/27 9:17:00
小时候的我,在展览馆参观时,仿佛被各式各样的文物“吸”在了玻璃上,怎么也看不够。文物文化,可绝非轻易能领悟其中的魅力!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民间技艺。光华四射的厦门珠绣,有“音乐活化石”美称的南音……这些“非遗”技艺各有千秋,却鲜为人知。
一次活动上,我幸运地目睹了闽南独有的传统工艺——漆线雕的制作。只见那老师傅手中的工具上下翻飞,抽出一块陶土,小心翼翼地固定在一端,随后手中的镊子一紧,漆线弯成一道漂亮的圆弧。师傅在黑底之上掐金边,走金线,仿佛片刻之工,就勾画出了金龙威武神气的轮廓,纯熟的技法引起周围一阵赞叹。人们自发地呼喊旁人来围观,共同欣赏这别样的“中国美学”。老师傅的桌前早已围得水泄不通,人头攒动间,那连绵不断的金线仍不慌不忙地为龙身添上鳞甲,金须……最终,老师傅截断了漆线,覆上一层金箔,人群中又爆发出一阵惊叹。好传神的龙啊!昂首甩尾,仿佛打个响指就能从画上一跃而起,腾空飞去。旁侧浮动的云纹重重叠叠,犹如在流淌般绚烂。这就是传统工艺的独到之处,每根浮光跃金、瑰丽华贵的漆线里,都糅合着华夏民族的精神,这是手艺传承的灵魂,是现代科技、机械无法比拟的!
正当我沉醉其间时,无意间,听到了老师傅轻微的叹息:“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能静下心来认真学着做啦!我真怕啊,真怕这么好的手艺就此失传啊!”这一声无奈的长叹,令我不由得一阵心酸。我默默在心中立下目标,从今往后要从自身做起,主动去了解、尝试,学习各式各样的非遗文化;去分享,让更多人喜爱、知晓文化技艺;去呼吁更多的人共同加入传承文化的队伍!
这,就是我虽平凡却又远大的目标。即使它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也愿意相信,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定能将这个“文化传承”的大目标发扬光大!
(作者通联:福建省厦门市演武小学六年级)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徐雅丽:文章紧扣“文化传承的目标”,详写了一次精彩绝伦的漆线雕制作,近距离感受传统工艺,事例具体生动,交代了要有“文化传承”这个目标的原因,结尾升华主题,要将这个大目标发扬光大。
特约点评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刘学林老师:中华文化悠久灿烂,很多“非遗”项目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小作者在参观闽南传统工艺中,加深了对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产生了传承文化的梦想。这既是文化的魅力,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担当,为小作者有这样的梦想点赞。
小作者认真观察,描写细致。文章第2自然段对老艺人漆线雕制作的描写,生动传神,形象逼真。一是观察细致,用词精准。在老艺人制作漆线雕时,小作者认真观察,抓住了“抽”“紧”“掐”“走”“勾画”等动作,对老艺人漆线雕技艺进行精准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二是侧面描写,烘托人物。除了对老艺人的正面描写,小作者还注重观察周围人的表现反应,如“周围一阵赞叹”“老师傅的桌前早已围得水泄不通,人头攒动间”“人群中又爆发出一阵惊叹”等语句,很好地衬托出老人手艺的精湛。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运用,让老艺人精湛的技艺更加活灵活现。
“非遗”技艺,精彩绝伦,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在赞叹“非遗”的同时,也希望小作者把梦想化为行动,让目标转化为行为,身体力行,做一名“非遗”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