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雨辰:百摔不挠学骑车
发布时间:2023/3/27 9:22:55
还记得在二年级时,我很想学会骑自行车。可是没有自己的“座驾”,“很想”一直是“空想”。这种情况直到三年级寒假才得到改变。那时妈妈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于是我开始了我的学骑自行车生涯。因为爸爸忙,也一直由妈妈帮助我学骑自行车。
那天,我推着自行车,跟随妈妈来到小区的场地上,激动地上了车,高兴得心怦怦直跳。但没想到,车子刚前行了几步,重心不稳,我来不及刹车,便直接摔在了地上。随后我又试了几次,但结果无一例外,全都摔了下来。即使是其中表现最好的一次,也就骑了半米不到。
后来,奶奶教我:不要急于直接骑,要把住龙头,先在地上蹬几下,再上车。这样的确稳好多。有一次,自行车将要倒时,我马上停下来稳住。但由于骑自行车的技巧没掌握,虽然摔跤的次数减少了,但还是会摔跤。后来好像突然开窍了,可以让妈妈扶着自行车骑行了。
可是老是这样是不行的。妈妈扶车的话,不仅妈妈老是追不上,而且追不上来时我还得摔。比如有一次妈妈扶着车跟我跑啊,跑啊,逐渐追不上,突然脱了手。(因为当时妈妈围着围巾扶我,由于车速逐渐加快,妈妈一不小心,脖子上的围巾脱落,被卷进了车轮里。)于是,我就又摔倒了。
我渐渐认识到,学骑自行车不能完全依靠妈妈扶车,得自己主动找窍门,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如愿。
直到有一次,妈妈扶着我骑车,扶着扶着,她跑不动了,就把手放开了(那一次妈妈没有围围巾)。就在这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我居然能骑了!经过这次成功后,我再也不怕摔倒了,也再没有摔过了。我趁热打铁,又成功了好几次。我终于学会骑自行车了。
在三年级时,我完全达到了自己二年级时定下的学会骑自行车的“目标”。现在,骑自行车早已成了家常便饭,我基本上有空就在小区里骑一会儿。
我终于能像其他人一样骑自行车了,而且骑在自行车上前行时,成就感可大了。
(作者通联:浙江省嘉兴市实验小学西区五年级)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李晓:本文主题思想鲜明,事情写得具体完整,而且写出了曲折性,写了“我”不断地遭受挫折,正如标题所示:百摔不挠学骑车。文中写到了三个人,“我”对学骑自行车向往已久,自然是百折不挠;妈妈虽然未能传授多少诀窍,但一直是不厌其烦地辅助;奶奶虽然只讲了一句话,但也反映出她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对“我”比较支持。后来写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我居然能骑了!”一句,可谓包含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耐人寻味。
特约点评
江苏省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张颖颖老师:写学骑自行车的作文也看到过不少,一般都写在大人的帮助下,百折不挠地练。这篇却与众不同:写在不断遭受挫折之后的“顿悟”。
所谓“顿悟”,一般指学做一件比较难做的事情时,知难而进,持之以恒,到了一定的“火候”,终于豁然开朗,明白了事理,掌握了技巧,从而得心应手。本文在记叙学骑自行车的事情时,由于坚持不懈,终于有了“顿悟”。单凭这一点,文章就有了新意,有了亮点,成了出挑之作。仔细读一下本文,发现文中具体描写“摔倒”的细节有四个:“没想到,车子刚前行了几步,重心不稳,我来不及刹车,便直接摔在了地上。”“即使是其中表现最好的一次,也就骑了半米不到。”“不仅妈妈老是追不上,而且追不上来时我还得摔。”“(因为当时妈妈围着围巾扶我,由于车速逐渐加快,妈妈一不小心,脖子上的围巾脱落,被卷进了车轮里。)于是,我就又摔倒了。”概括写“摔倒”的有“随后我又试了几次,但结果无一例外,全都摔了下来”与“虽然摔跤的次数减少了,但还是会摔跤”两处,看来,摔倒的次数真是举不胜举。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意志薄弱者”恐怕早就放弃了,但这位小作者就是不气馁,再加上妈妈扶“我”学骑自行车也常常精疲力尽,难以为继,“我渐渐认识到,学骑自行车不能完全依靠妈妈扶车,得自己主动找窍门”。直到后来有一次,妈妈扶着“我”骑车,扶着扶着也跑不动了。“就在这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我居然能骑了!”文中虽然没有讲清楚当时的具体情况中所包含的“顿悟”之理,但由于具体地写清楚了“过程”,用心的读者仔细读读、深入想想,就会恍然大悟。
除了上面这个重要的特色之外,文中也写到了妈妈、奶奶、爸爸等人物。妈妈是帮“我”学骑自行车最辛苦的人;有妈妈亲自帮“我”,奶奶当然用不着亲自“下场”;爸爸工作忙,教孩子学骑自行车这样的小事情全委托给了妈妈。几个人的情况,都有清楚明白的说明,以免读者产生其他联想而影响对主题思想的理解。这说明小作者考虑问题比较周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