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成斌:团结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3/4/10 10:06:07
暑假的时候,因为爸爸妈妈要上班,于是我和爷爷奶奶一起回到美丽的农村老家。
爷爷和奶奶决定盖一座新房子,所以需要大量的沙子。到我们家有一段路很窄,拖拉机进不去。无奈之下,司机关师傅只能把沙子倒在离我们家不远的空地上。接下来就需要爷爷奶奶用人力把沙子运回家。
我望着比爷爷奶奶两人加起来还高的大沙堆,问奶奶:“这么多沙子,什么时候才能运完啊?”奶奶说:“至少要一周吧!”我和奶奶正说着,只见左邻右舍的邻居们有的拿铲子,有的拿簸箕,有的拿着桶,还有的拿着扁担,陆陆续续地朝我们家沙堆的方向走来。我正疑惑着:他们要来干吗?只见他们放下工具就干起活来。力气大的叔叔伯伯们,把沙子铲到簸箕里往我们家挑去;力气小的阿姨婶婶们把沙子铲到桶里两个人抬一桶,向我们家走去;年纪大的爷爷奶奶们,有的用铲子铲,有的在我们家门口帮忙把沙子倒出来。而我也没有闲着,一直给来帮忙的邻居们送水喝。
团结的力量真大呀!本来要一周才能干完的活,结果一个下午就干完了。奶奶对我说:“这就是我们农村,一家有事大家帮。”
邻居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能使一件很难的事变得简单。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作者通联: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第三实验小学三年级)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陈珊珊:这篇习作真实而又充满情感,文章中关于大家帮忙铲沙堆的细节描写细腻、真切,把小作者内心世界的变化表现出来。正是有了这些不同寻常的细节描写,成就了这难忘的一次经历,让小作者懂得了“团结的力量”。
特约点评
福建省建阳师范附属小学阎晶晶老师:对于初学习作的三年级小同学来说,要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团结的力量》这篇习作中,小作者把左邻右舍仅仅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帮助“我们”把“大沙堆”运回家的事情介绍得很清楚,让人不由得认同“团结的力量真大呀”。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起因简要,经过具体,结尾点题。
首先,文章开头平实又简洁地叙述了事件的起因。其间,几个准确的用词是推动事件发展的关键所在。“无奈”的原因是“到我们家有一段路很窄,拖拉机进不去”。“只能”再次说明了沙子不能直接运到家门口,只能倒在离“我们”家不远的空地上。这才“需要”用人力!
其次,经过部分则“有新鲜感”地描绘了左邻右舍热情帮忙的生动景象。一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想,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凸显出“本来要一周才能干完的活,结果一个下午就干完了”。二是通过排比的句式,勾勒出“力气大的叔叔伯伯们”“力气小的阿姨婶婶们”“年纪大的爷爷奶奶们”和“我”劳动的场面——刻画了一幅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群生像。
再次,结尾部分引用了奶奶的话来点题——“这就是我们农村,一家有事大家帮”,成了“团结”这一话题生动的注脚和代言。
老师有一个小建议,原文的结尾写道:“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是否有些生硬,显得说教意味浓厚呢?如果以“邻居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做结尾,是否更耐人寻味,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