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婧瑶:自信的歌声
发布时间:2023/4/24 14:23:05
学校要开设综合实践课,其中一门课是声乐。自小就喜欢唱歌的我,苦于没有机会尝试,因为爸爸说我没有天赋,唱不出来什么东西。所以在学唱歌这件事情上,他表示不支持。然而,对于他的观点,我并不认同。我真的很喜欢唱歌。这一次,我相信自己的选择,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
可是,回到家后我十分不安,心咚咚地跳着,仿佛随时都会从胸膛中蹦出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爸爸,今天老师让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综合实践课。”
“你选了什么?”爸爸好奇地问。
“唱歌……”我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一个字就跟蚊子叫似的。
“你怎么能选唱歌呢?”爸爸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仿佛要在我身上穿两个洞,“你学习不怎么好,应该报一个和主科有关的班,你唱得不算好,哪怕真唱好了,也没有多大用处……”
爸爸的话像一个个手榴弹,把我轰炸得体无完肤。我真的不行吗?我走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第一节声乐课开始了,我带着忐忑的心情迈入教室。为了证明自己,我一直认真地唱着。那些唱得好的都被表扬了,而我的歌声并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我真的不行吗?此时我有点没了信心。
又上了几堂课后,老师对我们说:“下节课,我要在这个班中选出15个女生去参加一场比赛,想参加的今晚让家长和我私信说一下。”
回到家后我让爸爸给我报了名后心里有点焦虑:万一选不中呢?那里可是有40多个女生呢!但我又想:如果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还能拿奖吗?于是,每当我有空时,我都会去练歌,想靠着自己的努力被选中。
很快就到了选拔的时间,老师把每个报名的学生都叫了出来,一起唱那首《万水千山》。我心里非常着急,1、2、3……13,马上就要到第14个了,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
“赵婧瑶。”老师在叫我。是我吗?真的是我吗?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觉得你唱得不错,又很认真,所以我让你参加。”老师说道。
哦耶!我高兴得说不出话来,连连点头。从那以后每次训练我都付出加倍的努力,从来没偷懒过。
到了比赛那天我紧张极了:这可是十几个人的努力啊!若是我出问题了,她们会不会怪我啊?算了,我就尽力而为吧。
上台时,台下人山人海却一点声音也没有。我的心再次提到了嗓子眼。不过想到蝴蝶破茧成蝶的故事,我深吸了一口气。我要用歌声告诉所有人,我可以的!当轮到我时,我放声高歌。
大厅中,回荡着我自信的歌声……
(作者通联: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五年级)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林燕梅:小作者把自己的成长看作破茧成蝶的过程,“信心”正是破茧成蝶中的力量。她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从声乐班报名到歌唱比赛的选拔,其间的心路历程正是不断突破自己,建立自信心的过程。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是一大亮点。以“自信的歌声”作为线索,紧扣话题“信心”,写出当代小学生的真实体悟。
特约点评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梁伟群老师:小作者能围绕“信心”这一主题选择叙事材料,通过叙述自己经历的一件事,反映自己从不自信到自信的成长历程,体现了青少年自信自强的品格。
在叙事过程中,文章先以自己报名参加唱歌这项综合实践课一事为开端,接着事情一波三折:爸爸的再次质疑让“我”对自己愈发不自信,甚至连实践课上老师没有表扬“我”、关注“我”,都让“我”产生了自我怀疑。然后情节又到了一个新的矛盾冲突:在报名参加合唱比赛时,“我”又经历了一番挣扎,直到老师最终肯定并选择了“我”,让“我”逐渐树立了自信,并从此加倍努力训练,最终勇敢地站上舞台放声高歌。
在行文过程中,可以看出小作者颇具匠心。比如在情节叙述中,不拘泥于平铺直叙,而是一波三折,使得整篇文章真实而富有故事性。另外,文章大量使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一个极度不自信的女生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此外,作者还善于使用修辞和优美词汇来表情达意,如将父亲的话语比作“手榴弹”、把自己战胜恐惧从而树立自信的过程称之为“破茧成蝶”,这些无疑反映了小作者具备一定的语言积累。当然,文中还有一些侧面的描写,比如父亲角色的刻画,作者通过一系列人物对话,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强势”和“固执”,当然这也是文章的一个遗憾,我们看到的几乎是一个“负面”的父亲角色,现实生活中未必真的如此。窃以为,如果能够丰实一下父亲的形象,比如在后期的比赛活动中,让我们看到父亲态度的转变,看到父亲愿意为“我”的自信而欢欣鼓舞,甚至是看到父亲为了让“我”树立自信而做出一些帮助,无疑更能升华文章的主旨,毕竟一个人的成长,既需要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家人的陪伴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