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晟:记一次绿豆发芽实验
发布时间:2023/4/24 14:23:44
周末,科学老师布置了一个发豆芽的任务,并且给每个人都分了几粒种子。看看这几颗奇丑无比,又小又硬的绿豆种子,我是一点信心都没有。
“这鬼东西能种吗?一看就长不出来。”
“还是在湿纸巾上种!长得出来吗?”
教室里,传来了很多不和谐的音符。原来,和我一样想法的人有很多。其实呀,这玩意儿我们根本就不想种。要不是因为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恐怕随手就会把它扔在垃圾桶里。
我按照老师说的步骤马马虎虎地做起来。几张纸巾沾上水,再把绿豆一股脑儿放在上面。这时,我突发奇想——不是说植物种子力量大得很吗?我倒要看看它能有多大劲。于是,我使劲把纸巾和绿豆揉成一个纸团,我要见证一下!
第一天,纸团依旧是纸团,我顿时有点泄气了,可我还是浇足了水。第二天,我再去看时,感觉纸团似乎在膨胀,有几个地方还有了裂缝。我立刻兴奋起来,继续浇足水。第三天,当我再去看时,奇迹终于出现了,它们……它们居然长出来了!小小的嫩芽冲破了紧紧围住它们的纸团,像一根根擎天柱,好像在宣示自己的初次胜利!此时此刻,我的信心像加满汽油的卡车,飞速行驶在高速路上。第四天,小小的绿豆芽长得更加粗壮了,一个个生龙活虎,原本白色的阵地已经被绿豆彻底占领了。我赶紧拿起手机,拍下这个令我难忘的画面。
这次科学实践,不但让我亲眼见识到了植物种子的力量,更让我领悟到了一个道理:信心不是口头喊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作者通联:福建省晋江市实验小学五年级)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王萍萍:开篇点出起因,为下文做铺垫,引出“我”种绿豆一波三折的故事。“小小的嫩芽冲破了紧紧围住它们的纸团,像一根根擎天柱,好像在宣示自己的初次胜利”等比喻手法的运用,很好地引发了读者的联想。另外,全文能使用多种句式,使文章充满活力。“此时此刻,我的信心像加满汽油的卡车,飞速行驶在高速路上”一句,小作者抓住了本体的特点,并能贴切地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其特点,使主题“自信的力量”得到升华。
特约点评
福建省武平县实验小学谢慧云老师:本文通过记叙绿豆发芽的实验过程,说明了“信心不是口头喊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一点点建立起来的”这一道理。文章以下几方面值得大家借鉴。
首先,有条理地展现了实验过程中自己心理变化的过程。刚开始,当科学老师分给大家几粒奇丑无比、又小又硬的绿豆种子时,小作者是“一点信心都没有”。当听到教室里不和谐的声音时,其想法也和大家一样——根本就不想种。实验的第一天,当看到绿豆没什么变化时,顿时“有点泄气了”。第二天,当看到纸团似乎在膨胀时,“立刻兴奋起来”。到了第三天,看到绿豆长出嫩芽后,“信心像加满汽油的卡车”。文章按照实验过程的顺序,展现了“我”从没信心到充满信心的变化过程。
其次,有条理地展现了小作者对待绿豆的态度变化过程。因为不看好这些绿豆种子,刚开始,其态度是“马马虎虎”的。当看到绿豆种子有些变化后,态度也有了变化,兴奋地给绿豆“浇足了水”。到最后,看到绿豆芽生龙活虎的样子时,就赶紧用相机拍下了这一画面。通过展现小作者对绿豆态度的变化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信心是在实践中一点点建立起来的”这一道理。
此外,文章的语言也较为生动。如,描写实验过程中绿豆变化的句子,“小小的嫩芽……好像在宣示自己的初次胜利”“小小的绿豆芽长得更加粗壮了,一个个生龙活虎,原本白色的阵地已经被绿豆彻底占领了”等,都描写得较为生动,很有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