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玮辉:端午粽飘香
发布时间:2023/4/24 14:37:45
五月五,过端午,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你瞧!这可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条街走过去,能看到人们忙碌而雀跃的身影,能闻到空气中到处都是糯米鲜香的味道,叫人垂涎欲滴。
我和妈妈也早早地来到奶奶家,为端午节作准备。一进门,发现奶奶已经在包粽子了,清新的粽香弥漫着整个屋子。只见奶奶手里拿着粽叶,将叶子一头卷起来,粽叶非常“听话”地变成一个空心圆锥形。接下来奶奶在里面插上根筷子,拿勺子舀了糯米馅料放进去,然后均匀地摇动筷子,直到把馅料摇得又紧又实。我目不转睛地看着,看得心里痒痒的,手里也痒痒的,于是,便撸起袖子,拿起一片粽叶在旁边有模有样地学了起来。可摇着摇着,粽叶竟然“不争气”地破口了。奶奶看到我的“杰作”,扑哧一声笑了,说:“摇的时候要轻一点,把粽叶握紧一点,不然就会像你一样弄破了,你看……”她一边说一边示范,并用刚才预留出来的粽叶把圆锥口包住,最后用线将粽子结结实实地缠了两圈,打上个活结,成了。一个胖墩墩、有棱有角的三角形粽子就包好了。我耐心地学着,一遍又一遍认真地练着,可不知怎的,我的粽子不是肚子又扁又平,就是身子又瘦又长,与奶奶的一比,简直不堪入目。我疑惑不解地问:“奶奶,为什么我包的粽子那么难看,你包的却那么精致?”奶奶自豪地笑着说:“你可不要觉得包粽子是很简单的事,这可是项技术活,我也是练了几十年才能包成现在的样子。你可得有耐心哦。”是啊,“台上一分钟,台下一年功”,奶奶说的不就是这个理吗?
过了一会儿,我们将包好的粽子下锅,熊熊的烈火在锅底不停地燃烧着,红色的火苗时不时往上窜,灶孔里偶尔传出噼啪噼啪的响声。火势越来越猛,锅里的水很快沸腾起来,大泡小泡不断地往上冒。粽子的清香随着热气慢慢地从锅中溢了出来,我贪婪地嗅着粽子的香味,口水直流“三千尺”。看着还没煮熟的粽子,我急得直跺脚,一会儿跑到锅前看看,一会儿添柴加火,一会儿忙着去拿碗筷……
终于,粽子熟了。“出锅了,来吃粽子了!”我高兴地大喊,捞出粽子,解干活结,剥开粽叶,一眼便看到那色泽诱人的金字塔状粽子,夹带着蛋黄、鲜肉、香菇……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果然如我想象的……不,比我想象的还要美味万分!软糯清香,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人间美味”的意思。我一口接一口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奶奶在一旁见了,笑着说:“慢慢吃,没人跟你抢,锅里还多着呢!”
端午节转眼间就过去了,小孩子们照常去上学读书,那粽子的香味却越飘越浓,越飘越远,弥漫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
(作者通联:福建省惠安县东坑小学六年级)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李丽琴:小作者围绕着粽子,从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三个方面来描写过端午节的情景,这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情景把端午节的节日特色充分地展现出来。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我”学包粽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等待粽子出锅时急不可耐的心情以及品尝粽子时狼吞虎咽的样子。文章主题突出,主线鲜明,以“粽香”贯穿始终,让读者透过纸背似乎也能闻到粽香,尝到粽味。
特约点评
福建省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王美芳老师:这篇文章朴素无华,但读来令人回味,值得称赞的是写作方法。
首先,选材。小作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主题,蕴含着一个朴素的写作门道:生活处处皆文章,越是日常,越是打动人,留心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关键点。
其次,结构。文章的开头“一条街走过去,能看到人们忙碌而雀跃的身影,能闻到空气中到处都是糯米鲜香的味道,叫人垂涎欲滴”与结尾“那粽子的香味却越飘越浓,越飘越远,弥漫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互相呼应,让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完整,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引起共鸣,令人回味无穷。
再次,细节。本文的细节描写很到位,让文章的表达更细腻。如,“我目不转睛地看着,看得心里痒痒的,手里也痒痒的,于是,便撸起袖子,拿起一片粽叶在旁边有模有样地学了起来。”用词恰切的动作描写,只寥寥几笔,就让因为看奶奶包粽子,“我”就跃跃欲试的画面跃然纸上,刻画得生动活泼。“我急得直跺脚,一会儿跑到锅前看看,一会儿添柴加火,一会儿忙着去拿碗筷……”,不正很好地诠释了“传承”吗,深刻的主题就在看似不经意的描写之中流露,可谓文章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