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杨宇鑫:黄山之光

发布时间:2023/11/7 10:40:30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其苍郁劲挺的奇松、千姿百态的怪石、神秘朦胧的云海而扬名于中外。因此,刚放暑假,我们一家便去了这个旅游胜地。

到了山脚,仰望黄山:一个巨人,昂首于天宇之间。他以苍松翠竹为扇,轻摇之,似乎是在欢迎五湖四海游客的来访。

走到玉屏山旁,眼前便豁然一亮:山峰姿态万千,人行其间,便随山势错落见到不同的景致,高峻嶙峋的山岩中裸露出光秃秃的石壁。黄山的怪石,星罗棋布,点缀在波澜壮阔的山中。每块石头都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如“猴子观海”,据说是一只猴子每天都爱监视着大海的动静,海里的神仙看见了,便将其定身成了块猴石呢!而那棵中外闻名的千年迎客松,巍巍然屹立于其间,倚狮石破石而出,斜逸出虬结苍翠的枝干,形成一个宽敞的绿屏风。微风拂过,屏风摇曳生姿,仿佛在向中外游客挥手示意,欢迎他们的到来。

沿着石阶往上走,每一步都是一个唯美的风景:无边无际的云,成了一片汹涌澎湃的大海,波起峰涌,雪浪千堆。成千上万座青黛色的峰尖峙立在云雾里,云雾忽而像条白龙,悠然地在山峦中游走,上下飞跃;忽而像一群身穿纱衣的仙女,翩翩起舞;忽而像千军万马滚滚而来;忽而像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在两座山峰之间一泻千里,奔腾而去。

走过无数弯弯曲曲的栈道,我们开始向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进发。山势渐陡,望着那遥不可及的山顶,真叫人两腿发软。正当大汗淋漓之际,我忽然瞥见了跳跃的身影:有人用肩膀与双手撑起扁担,穿梭于峭壁岩缝之间。妈妈说这便是挑山工。眼见着汗水漫透了他们的衣衫,山路崎岖,他们肩上的扁担晃动着,发出了嘎吱嘎吱的声音,但他们仍咬咬牙,用结实的脊梁挑起重担,艰难地走着,脚步坚定而有节奏。我们也循着脚步跟了上去。

正值傍晚,日薄西山,火红的光芒洒在四周的雄峰上,山峰仿佛成了挑山工手中的无声燃烧的火炬。挑山工卸下扁担,倚在山楠旁。山楠那不平的棱角,映射着岁月的洗礼,不屈不挠,在尘世,独显张扬!我注视着挑山工,他们已然成了彩霞中耀眼的光。望着那一团光,它仿佛愈来愈炽热,似乎已聚成了一个耀眼的太阳,朝着前方的道路滚滚而去……

那一团光,直至回家仍闪耀在我的心头。不曾想过,黄山不止是有“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含春绕槛流”的恬静与所谓的“黄山四绝”,在莽莽群峰之巅,还屹立着那无数自强不息的身影,他们是行走的脊梁,是“黄山之光”!他们激励着我,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自强不息,奋勇前行!

(作者通联: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一)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成玥: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生动记录了黄山——这一兼具自然之美与人文底蕴的旅游胜地,比喻、拟人、通感等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让黄山美景富有动感,展现了极强的文字功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不满足于仅仅描写黄山之景,还以美景为依托,写出了这次旅游对自己人生的指引意义。从黄山经历岁月洗礼的雄峰写到了黄山上的挑山工,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以此将风雨不惊的自然神韵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相融合,情景交融,情感抒发水到渠成。

特约点评

福建省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晓菁老师:本文的写作主体采用自下而上的顺序——山脚、山腰、山顶、光明顶,其间穿插时序,写了小作者游历黄山的过程。其行文结构与篇章用语有如下特点。

自然之美。玉屏山上的黄山怪石和名松,作者巧借传说增添黄山怪石的神秘感和文化色彩;自古文明的迎客松,以动、静之时,分别描绘,静时如玉屏风屹立于山间,静中含动,枝干虬结,破石而出,增添生动形象之感;动时仿佛临风摇曳,招手示意,姿态万千。

语言之美。沿着石阶往上走,让读者体验移步换景之美。此刻的云海“波起峰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写法,将山间云雾的形态之美、神奇之美、变换之美描摹得惟妙惟肖,不禁令人赞叹。

人物之美。攀登光明顶时,不直接写让人望而却步的光明顶难以攀登,而是由景及人,转而写黄山上穿梭于峭壁岩缝之间的挑山工行动敏捷,吃苦耐劳。通过写人的艰难行走衬托出山路难行,山势陡峭。

主旨之美。登顶之时,“火红的光芒洒在四周的雄峰上,山峰仿佛成了挑山工手中的无声燃烧的火炬”,景的壮美——莽莽群峰之巅,人的精神——自强不息、行走的脊梁,在这一刹那交相辉映,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