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静思:团结理念,需要理性思考

发布时间:2023/11/7 11:27:40

团结利大,团结成事;借人之力,成己之业,何乐不为?我们往往认为,团结是天经地义之事,从而讴歌之、呼唤之、倡导之。一滴水只有在大海中才不会干涸,一片叶子只有长在大树上才能成荫,一个人只有在团队中才能发挥最大价值。我们可以引用无数名人名句,表达对团结的赞美和期许。

问题是,不团结的行为为何还是那么多、那么频繁?有多少各自为政,有多少以邻为壑,建起隔离墙,竖起篱笆,掘起鸿沟?一盘散沙的团体有多少?老死不相往来的亲兄弟又有多少?

我们要对团结做理性思考。

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的信息世界,从巨兽到人类,无疑都在团队合作中发展。或许曾经在恶劣的大自然条件面前,面对凶兽、灾祸、雷霆、野火,人类被迫做此选择,如蚁群、如象队、如雁阵;而漫漫文明征途中,团结则是满载智慧的抉择,是基于理性的杰作。

阳光之下必有阴影,反对团结的心理也无处不在。看到别人优秀,就暗自眼红,下套使绊子;看到同事成绩,就故意拆台。各种唯我独尊的行为更是屡见不鲜。人类共同面对的诸多难题,变得没有答案。从“此题无解”到“一题多解”,需要摒弃偏见团结一致。

为此,人们关于“团结”的各种认识误区,我们不妨细细讨论一下。

有人觉得团结是加法而已。其实,它更像是乘除法,将力量变大,将困难化小。“神舟”顺利登天,绝非只凭一个人的日夜钻研;女排勇夺桂冠,绝非只靠一个人的扣杀;疫情得以防控,也绝非一个人在严于律己。团结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集中力量办成事,将难办的、办不成的、费事费力的事办好。

有人觉得,团队做事往往低效,在无休止的权衡纠缠中浪费精力。这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主张团结,不等于容忍扯皮、容忍低效;我们需要在共同目标下不断融合,力争高效,不走弯路。上海一家世界知名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其研发团队、制造团队高度团结,实现了“每年创造一个世界第一”的目标,还设计生产了许多独家装备,服务于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

有人或会骄傲地以为,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我们不否认孤独的意义,它可促进冷静思考,参悟生命要义,这当然是有价值的,尤其对艺术家、哲学家而言。但是,为独行而孤独,拒绝团结,这或许是得不偿失的。况且,这是两个问题,孤独者踽踽独行,奋力求解生命的意义;团结者和衷共济,解决前行道路上的问题障碍。这是生命的不同状态,它们不违和、不矛盾。

有人觉得团结是处理家国大事、应对大问题所需,生活小事大可不必。并非如此。一个班级推行小组合作,在集体中取长补短;一个学校,做好班级之间交流,可以共同服务学生成长。推而广之,社会的每一个微小单元,像车间、科室、工作组等等,都应在团结理念的指引下良性运转。

有人觉得,关键环节需要团结,而非事事团结,时时商量。的确有些道理,但团结应该是一种理念,一种常态,它是溶于血脉、渗入文化的基因。平时若没有建设团结的文化,关键时刻何以共同前进,达成目标?

不团结的原因当然多种多样,其中最一目了然的,或许是一些人的阴暗心理。或短视、自私,从而因小失大;或不接触、欠沟通,在误读误判中分道扬镳;或有历史纠葛、心理纠结,走向自以为是、保守封闭。

《论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团结意味着敞开心扉交流共享,意味着与周围保持和谐融洽,但它绝不反对看待事物的独特见解,绝不排斥个体独有的力量、色彩和声音。
所谓“命运共同体”,不是连体婴儿般的同频同步同节奏,而是文化多样性存在的一种方式,在不放弃任何文化主体的存在形式的前提下,仍旧能形成文化合力。只有存此“团结”理念,才能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心气畅、做事顺,家和美、国振奋。

从根本上说,团结是一种愿景,是永远在路上的共同奔赴。面对这条路上的重重障碍,必须有耐心、有智慧、有韧劲。

(作者通联:福建省厦门海沧实验中学高三)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张林真、郭培旺:不附和众所周知的空话,不重复煽情的简单呼号,尽量让议论文写作走向真说理、真分析,这是这篇作品的追求。突出理性思考,在看似无疑处质疑,在一团乱麻疙瘩处条分缕析,试图呈现人们对“团结”的误解。有破有立,既驳且论,从根本上、本质上理解“团结”,指出它是一种文化。当然,文章也有一些毛病,如分析仍不够透彻、段落详略设置不尽合理等。

特约点评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韩莹老师:写文章要有条理。这一点上,本文整体做得很好。先肯定“团结”这种观念的好处,进而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不团结的行为还是那么多”,然后给出自己的多角度解释,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至于文章局部的条理,重点来看主体部分,也即“对‘团结’的认识误区的讨论”。在这里,作者探讨了六种人们不团结的原因,包括人们认为“团结是加法”,认为“团队低效”,认为“团结与孤独相矛盾”,认为“小事无须团结”,认为“不需要事事团结”,以及一些人有“阴暗心理”。我们认真看这几条会发现,其中难免有交叉重合,比如“团结是加法”与“团结低效”,“小事无须团结”与“不需要事事团结”,等等。这里我们或许可以通过简单分类,对其进行思路整合。例如,上面提到的第一处重合,其实都是对“团结”内涵的理解的偏差,第二处,则是“团结”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说是对“团结”这一概念外延的理解的偏差。这样整合下来,这一部分两三段就能完成,保证层次丰富的情况下,让讨论也能变得更加完整不琐碎,条理自然就更加清晰。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