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潘以宁:吾辈岂是蓬蒿人

发布时间:2023/11/7 12:12:22
但丁曾言:“能够使我漂浮于人生的泥沼而不致陷污的是我的信心。”有信心,就可剥开层层迷雾露出明媚春光;有信心,就可劈开满路荆棘创造康庄大道;有信心,就可破除艰难险阻攀登高山之巅。青年无自信则不立,青年不立国则不强。
人生在世,挫折难免,自强者永不会被打倒,他们沉静坚毅地前行,终将自己磋磨为最锋利的刀刃。自强自信者,总是一个劲儿地向上攀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胸中存信心。李白才华傲然,所以他自信豪迈,不被挫折禁锢,“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无不彰显着他的自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一生历经浮沉,官场的得失反复,并未使他一蹶不振。他以豁达开解自己,凭自信昂然前行。自信是征途上必不可少的秘诀,它能带给人无穷的力量。无论风吹还是雨打,花儿皆高昂地享受着,我们也要坚定信心,纵使生活尘土飞扬,依然要活出如歌岁月。
但过盈则亏,自信并不是自负,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夜郎自大。回首康乾盛世,百姓安居乐业,君主自视甚高,将自己局限于“天朝上国”的观念中,闭关绝市,终使自己与世界脱轨,逐渐衰败。夜郎国孤陋寡闻,坐井观天,终令人啼笑皆非。班门弄斧,不知天高地厚,实在贻笑大方。这些能被称为自信吗?真正的自信并不是盲目自大,而是需有自知之明、能虚怀若谷;自信是不易其心、不改其志,若盲目自信,只会适得其反。在这嬗变的时代,自信者必能保持初心,激流勇进,逆流而上,做一朵为自己翻腾的浪花。
个人如此,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沉淀于今日,这份无比珍贵的遗产可以让我们更加自信,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并开辟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之路。20世纪初,地下石油尚未被开采的中国,已被外国判定:“中国地下无油,是一个贫油国。”但李四光相信自己的判断,坚信中国的黑土地下是有着富饶的物产,终于用地质沉降理论探索出中国油田,粉碎了“中国贫油论”。如今,改革开放的胜利,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一剂强心剂。历史和实践都反复告诉我们,要继续昂首阔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又因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必能让中华民族永葆“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定力,必能一程接着一程踏实前行,走好新时代的伟大复兴之路。
“青年者,国家之魂。”有信心的人,他能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我辈青年还需好好学习,积极实践,用热情去建设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
(作者通联:福建省惠安高级中学高三)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邓南新:此文立意深刻,论证客观辩证,有的放矢。作者先论证自信的重要性,之后分析自信并非自负、并非孤芳自赏,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最后由个人上升至国家层面,对青年发出呼吁,格局立显。
特约点评
福建省莆田第十中学陈伟海老师:这篇议论文颇有气势,读来酣畅淋漓。
一、开篇点题,观点鲜明
文章通过但丁名言引出“信心”话题,开门见山,使人一目了然。同时运用排比,从“有信心”的重要作用铺陈开来,既富有气势,又起到了强调作用,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青年无自信则不立,青年不立国则不强。”
二、层递结构,首尾呼应
在提出论点之后,作者先引用李白和苏轼的诗句来论证“自信”的必要性,再通过对“自信”的概念界定进一步延伸论述“自信并不是自负,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夜郎自大”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辩证性。然后以一句“个人如此,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来实现从个人自信到国家自信的升华。自然的过渡和点例的列举进一步论证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可谓结构清晰,层层递进。结尾将我辈青年和自信联结,既呼应了标题,也与首段立论相呼应。
三、善用诗句,巧用修辞
除了开头所运用的排比句,文中还处处彰显作者的语言功底,长短句、整散句的结合,令行文整饬又不失活泼,而信手拈来的诗句更是增添了典雅的韵味。
然而,文章还是有瑕疵之处,开头结尾都在强调“青年不立国则不强”“我辈青年……”,可是文中却并无论述或是提到青年,显得不够严谨。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