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刘杭鑫:传承文化经典,照亮前行之路

发布时间:2023/11/7 12:25:33
千丈之木,固在其根;万汩之流,盛于其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经典传承”本身自有一层未来意象,其内置之基是不忘过去,固本浚源,方能行远。
而反观现实,不了解、不尊重传统文化的现象并不鲜见。不久前,央视网发文痛批“绝望的文盲”,让我再次深思传承经典,以及文化人的重要性。不少“文盲”艺人“行而无德、饰而无神、演而不绎”。艺人者,本应比普通人更加重视固本浚源之所在,然不少人胸无点墨,却又深深吸引着一众年轻粉丝。还有许多人对柏拉图、伏尔泰或卢梭等西方哲人之思侃侃而谈,却对孔圣之仁者爱人、老子之道法自然与庄子之天人合一等中华哲思哑口无言。再如“杜甫很忙”“包拯很黑”之类对古代名人的恶搞,某游戏中“肉袒牵羊”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抹黑,某商家端午节促销中以段子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戏谑,等等;更有甚者,一味媚外,一谈及中华文化经典的传承就白眼相向、一概抹杀。此间种种,实则是对我们自身文化经典的违背、抛弃与遗忘。由此思之,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传承文化经典,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何其重要。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传承文化经典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文化经典的内蕴照进我们的生活。文化经典是一座亟待挖掘的浩大金山,但其中的金矿需要投入时代熔炉中冶炼,并接受浇注和锻打,以制成各式工具供时代之人使用。正如我们将《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思化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之念,将《兼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的追求推及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共识,将《齐物论》“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理念展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只有如此从历史中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血脉中创新发展,持续丰富文化经典的时代内涵,才能使手中有永续传承之实,脚下有传承之业,让传统文化的精神常青,才能成民族复兴之梦。
传承文化经典,还需要我们创新传承形式,让当代人,尤其是青少年主动乐于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白先勇在谈及“昆曲进校园”时曾谈道:“现在的年轻人不了解古典文化,是因为你没有让他看到,没有引导他,没有做出一些适合他的审美观的戏来。”因此,推动文化经典传承,探索新颖的形式载体必不可少。如以当代科技将古时《大学》《中庸》等晦涩经典化为生动形象的故事,或影视作品或音乐作品云云,都是有效的举措。用耳目一新的传播方式传承其中的万世义理,更容易将其本源长存于心。故宫系列产品被年轻人追捧、国潮鞋服被喜爱、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火爆……无不彰显着创新传承形式的可为以及值得大为。
经典传承不仅需要形式创新,更需要注重行为主动。如今我们的传承形式是多样的,可观《显微镜下的大明》的大明风华以体会《明朝那些事儿》中不为人知的隐秘,可听数字山河中的编钟悠扬以享受千年前的厚重之音,可用“有声图书”之形以感悟《离骚》中屈平的高洁品性。种种资源不胜枚举,但若提及“子可一览经典乎?”,所得之答复无不是“缺乏时间,且那无甚用”。可是那嘴角残留着的深夜庸俗娱乐的愚笑、指尖缠绕着的油腻杂食的焦臭以及眼神中透露出的空洞与迷茫,却是为何?此实乃暴露出主动向学之心不足,求知之心萎靡。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在如今这个碎片化阅读、短视频横行的社会,人心不免浮躁,求知之心也摇摆不定,这就更需要我们主动潜心品读经典,以儒之《论语》展进取之心,以道之《庄子》汲取破镜之力。只有主动感悟这些在岁月流转中的经典所带来的心灵润泽,洗涤灵魂,滋养精神,我辈青年才能成为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如此才能传承好文化经典。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灿烂成就的缩影,是中华民族不朽的根和魂。我们要发掘好、利用好文化经典,在传承经典之路上,铭记历史本源,主动开拓进取、不懈努力,使其在当下与未来始终照亮民族前行之路。
(作者通联: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二)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寇春华:本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作者开篇即从大处着眼,阐述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价值意义,继而由“绝望的文盲”这一社会热点现象思及背弃传统文化的诸多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进而围绕传承经典提出立论。第3段开始紧扣传承,主要从内涵的与时俱进、形式的创新及注重行为主动等展开说理,文脉清晰,推进自然。论据丰富,说理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论证过程能关切现实问题,体现出自己的思考。
特约点评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韩莹老师:文章结构清晰。开篇点题,紧接着对当下的文化乱象进行了阐述,然后分别从“内蕴”“形式”“行为”三个层面讨论传承经典的具体方式,最后两段,从时代特点、青年需求和情感价值等方面再次进行呼吁。文章较为全面地对经典传承这个话题进行了探讨。如果缩减篇幅,称得上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但看到一些优秀作文不免疑惑,我们在作文里想看到的是什么?文字打动人的地方又在哪里?当我们拿到考场作文题目,借由已然形成的条件反射,对一个问题谈论看法的时候,我们谈论的真的是自己的看法吗?我看到这个问题也在问自己,古老的文化为什么值得我们去讨论、保护、传承、坚守?一代代考古人、博物馆人等又在为什么而努力?先贤遗训带给我们的精神震动在今天这个时代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的未来和过去又有着怎么样的联系?我们为什么要“知所从来”?……这些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每一个人也都要找到自己的答案。当发现今天个人面临的困境,其实在过往的千百年里一点都不特殊的时候,人就会豁达得多。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