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刘竞娴:奋楫向前,传承中华文化

发布时间:2023/11/7 12:28:59
华夏文明生生不息,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积极提倡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今天,身为青年的我们,理所应当要接过传承的接力棒。
那么,何谓传承?传承是前人传递,今人承接;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它决定了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那些在血脉和文脉中传承的文化基因,可以重塑今天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体系,传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我们应如何让跨越时空的文化于新时代中静水深流,直达远方呢?
我以为,要用坚守回应文化召唤,用热爱让文化历久不衰。“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穿透时光的,是坚守的力量。这力量就是一个支点,有了支点,就有了开始和延续。我们看到,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敦煌石窟却在资料整理、保护修复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为了守护这些千年瑰宝,为了传承、弘扬敦煌文化艺术,一代代敦煌人可谓倾尽心血。他们“择一事、终一生”,用坚守与热爱回应历史深处的文化召唤。叶嘉莹先生与诗词结缘几十年,热爱不减,一心传道授业。文以载道,物传精神。我们生活的这片沃土之所以结满了文化的硕果,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传承者。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是如此地热爱,充满了使命感。拂去历史烟尘,只为赓续薪火,使之不衰。
当然,传承文化并非泥古不化,创新的力量让文化传承如虎添翼。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源于其自我更新和创造能力。墨守成规的文化只会沦为一潭死水,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才能让文化欣欣向荣,源远流长。从《唐宫夜宴》到《只此青绿》,从苏州唐寅文创雪糕到“丑萌”的文创玩偶“马踏飞燕”,当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时,就让看似“高冷、遥远”的传统文化充满了温度,让普通大众可以聆听到跨越千年的文化回响,真是“得知千载上,正赖有文创”。除了文创产业,信息技术也在助力文化传承。很多人运用自媒体技术,向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这也让传统文化得以重新绽放生机。可以说,创新力量使文化传承焕发出新光彩,使大众更为靠近传统文化,感受到它的生命力。
但创新也应合理有度,要尊重文化传统,更要警惕有些人打着传承旗号行荼毒文化之实。如前段时间推出的一些游戏产品,看似让故去的文化人物鲁迅在另一领域“重生”,实则违背真实面貌颠覆了大众对他的认识。戏说怎是传承?历史文化岂能亵玩?
“传统文化像一条长河,流到每个时代,每一时代的人们都注入了自己的文化创造。”我辈青年在这条长河中更应奋楫向前,树立高度文化自觉,主动承担起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通联: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高一)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郑琦文:文章结构清晰,能契合主题深入挖掘,思考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对传承和创新做了辩证思考,令文章富有思辨性。论据丰富,论证语言凝练,且句式整齐,富有韵味。
特约点评
福建省建瓯第一中学李泓老师:本文紧扣“传承”主题,层层深入,行文逻辑思路清晰,体现出审辩式思维,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
全文立足当下,以大化小,聚焦“传承中华文化”,在深入思考传承的重要意义后指出,要从中华文化的传承中汲取智慧。如何传承,文章提出“要用坚守回应文化召唤,用热爱让文化历久不衰”,同时又阐明“传承文化并非泥古不化”,还要注重创新,但创新“也应合理有度,要尊重文化传统,更要警惕有些人打着传承旗号行荼毒文化之实”。论述过程层次井然,且能辩证看待问题,并由此形成有机的逻辑链条,体现了思维的张力。
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旁征博引,从敦煌人到叶嘉莹先生,从《唐宫夜宴》到《只此青绿》,从苏州唐寅文创雪糕到文创玩偶“马踏飞燕”,诸多论据的运用,让论证过程显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文章饱含深情,同时作者也有清晰的身份意识,整个写作过程突显了青年的时代担当,并不断强化价值引领,足见匠心。
当然,若能于开篇对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做些概括介绍,行文会更集中、明确。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