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庄再冉:力量不息,扶摇直上

发布时间:2023/11/7 12:40:10
力量蕴于世间万物,它来自猩红滚烫的岩浆的迸发,来自银装素裹的冰川的沉寂,来自一望无际的海洋的翻涌;潮涨潮退,花开花落,力量亦来自幽夜里昙花绽放的静谧,来自拂晓间种籽破土的窸窣。浩荡天地间,自然万物生生不息,涌动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力量亦来自人。有研究者指出,力者,其古字形像耒,其本义即耒,一种原始农具;用耒耕作需有力,故引申为气力的力。量者,意为用量器计算容积或长度。“力”是形态,“量”是尺度,抽象的“力”在“量”的尺度里变得具体,二者结合为人所悉知的“力量”一词。
人的力量可分为两种——外在力量和内在力量。外在力量存在于生理层面,是人的外在状态,指支撑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劳作的体力,是赛场上健步如飞的爆发,亦是泳池里击水搏浪的豪情。内在力量存在于心理层面,指的是精神的能量,表现为人们的信念、信仰等,是如闻一多对倒行逆施者的斥责,亦如毛泽东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所吟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人的外在力量驱动内在力量的蕴积。望千百年前,古代劳动人民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体力劳作换“粒米凑成箩”,逐渐形成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和劳动精神。世界加速远遁,田园牧歌快进至沧海桑田。顾神州陆沉,九原板荡,中华民族面对祖国的满目疮痍,奋起反抗,振臂高呼,表达出救亡图存的决心,用“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的力量换取海晏河清,诞生了铭心镂骨的抗战精神,凝注为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内在力量。
人的内在力量反作用于外在力量的迸发。世人所高呼的信仰的力量、梦想的力量云云,都属于人的内在力量。一百年前世道翻覆,人心纷挐,仁人志士秉持信仰的力量,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外在力量被激发,最终击退仇敌而重振繁荣昌盛。现如今,中国科研人员始终怀揣着梦想的力量,如顾诵芬,“冲天鹏翅阔”,投身航空事业七十载;又如“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隐姓埋名数十年。他们将梦想的火焰高高举起,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迸发出帮助国家发展的外在驱动力。
吾辈青年,虽是起伏跌宕于时代浪尖的蜉蝣,但不必恻怆于沧海一粟之渺小,也不必长嗟于生命之须臾,还应乘时代之风云,与自然万物同呼吸,怀揣生生不息之力量,不坠青云之志,扶摇直上!
(作者通联:福建省泉州第七中学高二)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戴娇娜:本文从宇宙万物触发对“力量”的思考,展现出很强的观察力,结合切身的感受层层推进,具有感染力。文章思路清晰,由宏观到微观,由内在的力量到外在的力量,逻辑严密,思辨性强。字里行间体现了对国家民生的关注,展示了作者开阔的胸襟以及细腻的人生思考。
特约点评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胡文伟老师:这篇习作展现了对“力量”这一主题的理性思考,因而呈现出一种“智性美”,也体现了一种“理趣”。
总体而言,文章在文意的开掘、文脉的组织、文辞的运用等方面可圈可点,值得细究,对考场作文的写作具有借鉴意义。
一、文意深
一篇文章的立意能反映作者的思想水平。
关于“力量”,作者聚焦于“人的力量”。作者认为,人的力量可以分为“外在的力量”和“内在的力量”,这种思考已经具备了思辨色彩。“内”“外”二元对立,相辅相成,矛盾统一,这样的思考视角是有高度的。外在的力量属于生理层面,内在的力量属于心理层面,互为表里。
对于两种力量的关系,作者认为“人的外在力量驱动内在力量的蕴积”“人的内在力量反作用于外在力量的迸发”,这样的思考揭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尤其第一个观点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异曲同工。人在与外部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能使内心充满力量。
而所有的论述最终指向“吾辈青年”,希望青年内外兼修,奋力逐梦,这样的立意是有深度且有时代性的。
二、文脉清
文脉即意脉,也即文章的思路,体现的是逻辑性。文脉清晰是规范,也是底线,必须守住。
文章直接入题,由“力量”的体现谈起。先说自然万物的力量,由大而小,由动而静。接着引出“人的力量”,为后文张本。主体的本论部分,论述人的力量的分类及相互关系,由总而分,相互照应。最后是联系现实,对“吾辈青年”提出希望,并以此收束全文。
纵观全文,大体按照“引、议、联、结”的框架展开。
三、文辞美
说理的语言除了理性,也要兼顾文学性,要有一定的审美性。这篇习作体现了这方面的追求。
首先,用词典雅。如“猩红”“银装素裹”“幽夜”“蕴积”“板荡”“铭心镂骨”“纷挐”“恻怆”“长嗟”等词形容准确,又有余韵。
其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整散句式的运用,让文章充满灵动气息。同学们可自行分析第1段句式,此不赘述。
最后,引用丰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粒米凑成箩”“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还有最后一段化用《赤壁赋》的语句。这些古典诗词文章的引用、化用,既充实了内容,又增添了文采。
当然,对人的“外在力量”与“内在力量”二者关系的思考,可以更细致深入些。所引的例子,也可以从更多角度加以分析。这样,文章会更有力。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