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坤:聚力凝大势 度量行正道
发布时间:2023/11/7 12:40:46
力量,源于人们对身体中蕴藏潜能的具象化。《资治通鉴》一书中曾言道:“量力而处之。”意即要懂得衡量自己的力量,才能恰当地处理局面。可见运用力量既要有“力”来提供支持力量的源泉,又应当把握好“量”指示的力量限度与方向。
《说文解字》中说:“力,筋也。象(注:同“像”)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注:同“御”)大灾。”《博雅》云:“量,度也。”力量二字,既以“力”而长其势,又注重持“量”而守其衡。正如《左传》所言:“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衡量自己的能力是处理事物的第一要务,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前进的方向舵。
寻求力量不应单纯着眼于个体能力的大小。司汤达说过:“我爱力量,我所爱的力量,一只蚂蚁所显示出来的可与一头大象所显示出来的相等。”蚂蚁虽小,然其顽强的生命力也让人为之叹服;大象虽大,但每被拘束一方,它所能展现出来的力量也颇为有限。而倘若我们能够将力量汇聚起来,如同成千上万只蚂蚁朝同一方向有序前进,其势便能够摧枯拉朽地战胜一切阻碍。正如俗语“集体的力量如钢铁,众人的智慧如日月”所言,我们新时代青年,当加强凝聚力,将个人的力量投入家国、社会大势中,方能做时代的弄潮儿,与历史的潮流一同奔腾不息。
力量的行使当收束于一定的方向当中,更当以合适的准则加以分析。托·富勒曾评价道:“不知用在何处的力量是没有用的。”倘若效仿秦武王自恃“力盛而举鼎”,也终会落得悲惨的下场。席勒说过:“无所畏惧者与具有威慑力量的人同样刚强。”然前者是因无知而产生傲慢的优越感,后者却是因自身强大所铸就的。我们新时代青年,当在行使力量时匡正本心,以正道直行的谦逊维系自身的强大,才能不在力量中迷失自我。
对于力量,我们不应过分轻视它的实际作用,又不能将它看得太重。为我国奥运金牌带来“零的突破”的许海峰在被问起成功的秘诀时曾回答道:“有意瞄准,无意击发。”真正善于运用自身力量的人,不会作茧自缚,而是只需为力量引导一个大致的方向,就能够令其充分发挥作用。
正如艾默生的名言所说:“我们征服了力量,于是我们得到了力量。”吾辈青年正值合理运用自身力量的关口,就更应在有序指引中将其发扬光大,无愧于时代、家国赋予我们的幸运和责任。
(作者通联:福建省泉州市第六中学高三)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吴靖怡:本文采取逻辑推理的论证方式,通过剖析力量的本义、延伸义,有力论证了力量的重要性以及维系力量的方法。文章结构清晰、引用论据合理。倘若能适当加入更多实例论证,将使行文更加完满、有说服力。
特约点评
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李同老师:作者不受时下正热的“二元辩证”“三元乃至多元思辨”等写作观念所囿,安守议论文写作的常态;然而,文章在立意、布局、论述及其方法上所表现出的思维优点,颇有借鉴意义。
关于“力量”的话题,怎样的立意才便于纲举目张地展开立论?作者显然下了功夫,用心查阅工具书和经典文献,认真理解“力量”一词的内涵,联系当代青年的担当与作为再做思虑,提炼出“聚力凝大势,度量行正道”这一核心以统括全文内容,将它作为标题,清晰、醒目。
通常,有价值的立意基本就已完成了文章的主体构思。作者没有着力于标新立异,而是实实在在地展示对这一话题的思维过程。首段,援引《资治通鉴》导出对“力”与“量”关系的基本思考,切入正题。第2段紧承上文,又引《说文解字》《博雅》的文辞,就“力量”二字的内涵进行个性化体会,而后再引《左传》的言辞,借以突显衡量自身能力对于当代青年的重要性。这样,开篇两段,既实现了关键词内涵的界定,也实现了中心论点的提出。第3段和第4段,是文章的主体,分别从行使力量和坚守准则两个方向,较为有理有力地阐述了“凝心聚力”“正道直行”对于当代青年实现其人生价值的不可或缺性。第5段内容是对第4段的补充,简议善于使用力量与正确方向之间的关系。第6段是文章的结尾,引艾默生的名言再次强调年轻人正确使用力量以利家国这一要义,收束全文,呼应题目。通篇,行文较为沉稳有序,且有一定格局。
令人欣喜的是,作者在论述上花了不少心思。比如,细读第2、3、4段,会发现几乎每一段都有这样的安排:引文—理解—思考—提炼。也就是说,作者先摘引经典语词,紧接着贴近言辞进行理解、思考或者通过假言推理分析,而后提炼出当代青年应当如何凝聚力量、正道直行才能够有大价值大意义。论述的出发点,基本上是经典语句;论述的落脚点,基本是当代青年的精神和作为。这样的引证,既是规范的,又是特别的,是在理解和推理中“落地”,给人以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合理感,从而较为合乎情理地支持了文章的立意。
不过,文章还是可以进一步改善的,比如最后两段相对空泛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