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何骏弈:探劳动之美,寻创新之智

发布时间:2023/11/7 15:45:24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但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远离乡村的我们似乎忽视了劳动的重要性,丧失了劳动所带来的乐趣。对此,在“双减”的背景下,国家开始鼓励开展劳动活动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组织的一次劳动实践活动让我重新探寻到了劳动之美。

刚来到田边,那独有的田园风光就深深吸引了我。叫喊声,嬉闹声,应和着潺潺的流水声,使田野更加热闹了。远远望去,一排排树木像威武的士兵。一步步走入田中,在阳光的照耀下,密密麻麻的树叶中透过一丝日影,每片树叶似乎都发出了光芒,散发着勃勃生机。在这绿树周围,那极富诗情画意、淳朴自然、山清水秀的农家小院别有一番风味,田家池塘清澈见底、波光粼粼。田地被整齐地划分成块状,里边种着各式各样的蔬菜水果。碧绿的枝条,它们互相交错,肆意地生长着。紫黑色的茄子垂下来,看上去十分诱人……

一道狭长的田埂上,好奇的同学们紧盯着土里的一架木头小车,平时聪明的大家却对这个小小的木头架子有些不知所措。在老师的介绍下,我们认识了它——曲辕犁,一种农耕用具。之前,我只在历史书上见过它,却不知它真正的使用方法与用途。我们仔细观察就发现:曲辕犁上弯曲着的木棍就是辕,在辕的另一侧是细长的把手,有了它,我们可以自由地转换方向。它的使用分为推和拉,推由掌握把手的一方负责,而拉则是在另一头助力曲辕犁前进。

紧接着,最激动人心的劳动环节开始了。我与其他的几名同学组成了“勇敢牛牛”,第一个吃螃蟹。我和宥深一人拉一条绳子,由肇涵和鑫泓两人控制方向。他们先将铲子铲进土里,我双脚前后开立,身体稍稍后倾,肇涵调整好方向后,开始发号施令:“一 ——二——三——拉!”使劲拉动绳子,曲辕犁在共同推动下,慢慢开始移动。我们一起向后看去,原本平整的泥土被成功松开。刚开始时,我们还有些紧张,不过,第一次尝试,就轻松取得了成功。我们高兴地击起掌来,围观的同学们纷纷鼓掌加油。

我尝试着去掌握把手,发现只要轻轻地移动,向左右改变方向,曲辕犁就能乖乖地跟着我走,相较于更早之前的直犁,的确好用得多。望着我犁过的那块肥沃的土地,有些泛黄的泥土碎成了一小块又一小块,它们似乎象征着希望,我的心中充满了自豪感。我们从书中走出,真正地到田地里进行劳动,带着些新奇去探索,在劳动中发现自然美景;在实践中,探寻劳动之美、收获劳动之乐。

我终于体会到为什么称曲辕犁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了。回到家后,意犹未尽的我打开手机,又发现了一种现代曲辕犁,它的形状与普通曲辕犁类似,但增加了自动发动前进、自动种植等功能。这让我惊叹不已。有了这样先进的工具,我们可以高效地完成松土与种植。它汲取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成果,吸收了现代科技的创新力量,折射出智慧之光芒!

劳动是人生成长的必修课之一,它不仅是国家或学校所开设的一门课程,更是生活中美的姿态。在劳动中学会思考,并不断改进,不断创新,这是更重要的。正如农具,一次次的改进换来的是一次次效率的提高,这就是创新之智!让我们从劳动开始,在生活中付诸实践,以思考和创新为生活加一分力,添一分美!

(作者通联:福建省晋江市华侨中学初三)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朱宣凤:“双减”背景下,国家号召下,学校组织的一次劳动实践让“我”——这个远离农村劳动的城市少年,探到劳动之美,寻到创新之智。全文紧扣中心,叙事完整,首尾呼应,在劳动实践之余,有收获,有思考!

特约点评

福建省三明教育学院郑江河老师:题眼即文眼。文题“探劳动之美,寻创新之智”既紧扣本期话题,又表明文章中心,给人很高的阅读期待。

文章叙事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主要分两个层面展开。第2至5段写“我”参加学校组织的一次劳动实践活动的始末,其中第3至5段详细叙述了“我”和同学亲自运用曲辕犁地的全过程,使“我”充分感受到这次劳动带来的收获与快乐。第二层面叙事仅第6段,作者试图通过发现现代曲辕犁的自动发动前进和自动种植的创新功能,告诉读者是如何“寻创新之智”的。很遗憾,这样寥寥几笔直接点明,很难以让读者有共情,与文题带给人的阅读期待有些差距。

文章首末两段文字表达以议论为主。首段开门见山,点出开设劳动课程的背景及意义,并由此引出主体叙事。末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劳动之美以及在劳动中寻求创新的重要意义。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