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俊豪:劳动为荣沁人心

发布时间:2023/11/7 15:53:36

劳动,平凡而又伟大的词。“劳”是草屋旁的人力,让我想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怡然;“动”是云朵下的人力,让我想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畅快。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劳动是生活之本、生命之源,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3月12日植树节,我校全体师生来到了绿地公园参加植树活动。一路上,微风轻轻吹拂着我的脸庞,让我顿时有种神清气爽的感觉。路边的鲜花竞相开放,小鸟儿三五成群高蹿枝头,愉快地唱着美妙的歌曲,小树也似招着稚嫩的绿手欢快地迎接我们。大家手拿着各种工具,谈笑风生,不一会儿便到达了目的地。

老师先帮我们分好小组并发给我们桂花小树苗,然后告诉大家种植地点。只见同学们还未等老师说开始,便迫不及待地登上了一处小山坡,准备植树。寂静的大地顿时热闹起来,耳边响起了乒乒乓乓的“劳动交响曲”:有的拿着沉甸甸的铁锹,鼓足劲奋力开挖,可用力过猛,差点仰面而倒;有的小组为使小树能茁壮成长,竟与别组为地盘争得面红耳赤;还有的为了给小树浇水,不知跑了多少弯路,汗流浃背……

我们组也不甘示弱,很快做好了挖坑的准备。只见“胖哥”手提铁锹,大步流星地走到挖坑地点前,那样子好像不费吹灰之力便能把树坑挖好。我们一个负责去打水,另两个则负责扶、种树苗。别看扶树很简单,其实要很小心的。我先小心翼翼地将树苗轻轻地放在地上,然后慢慢用手靠着树干,生怕碰掉了半片叶子,让小树受伤。

小山坡上,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时近黄昏,树差不多都植好了,我们望着自己亲手种植的树苗在微风中摇曳,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喜悦之情。大家不禁畅谈起来:“几十年后它定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我要每个星期都来看它。”……听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树苗长大时的样子,仿佛闻到一阵阵清新淡雅的桂花香,仿佛看到一簇簇金黄的桂花,繁星点点,沁人心脾,仿佛感受到它那蓬勃向上的旺盛生命力。

夕阳浸满了天空,走在回家的小径上,我不禁想起塞罕坝的三代护林人们。曾经的塞罕坝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三代塞罕坝务林人的接续奋斗,这里建造起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建设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劳动精神。三代塞罕坝人,坚守六十年,在高寒坝地书写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从一棵松到百万亩人工林,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苗,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美丽高岭”,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达·芬奇说过:“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劳动是一生的事,劳动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一份传承!从古至今,劳动一直是人们心中最光荣的事,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幸福感和精神力量!

五千年传承的劳动美在劳动人民身上彰显得淋漓尽致,劳动是永恒的话题,热爱劳动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内心的一股强大动力。“劳动最光荣”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并且更应该由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来将其发扬光大!故今日之你我,应以劳动为荣,志在奋发劳动,用双手铸民族复兴梦,歌时代新篇章!

(作者通联: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培丰中学初二)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简忠华:这篇文章小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和同学们分工合作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从中联想到了塞罕坝三代护林人的劳动事迹,收获了“劳动最光荣”的感悟。全文主旨突出,结构清晰,引用恰当,行文连贯,立意向上。文末呼吁新时代青少年们传承劳动精神,以劳动为荣,践劳动之行。文章积极向上,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特约点评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康秋实老师:这篇习作正应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老话。小作者用拆字法,把劳动解释为“草屋旁的人力”“云朵下的人力”,并用古诗佐证,既点出劳动的平凡,又点出劳动的伟大,还蕴含着劳动的快乐、劳动的浪漫、劳动的幸福、劳动的诗意,可谓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此外,作者还引用诗句形容塞罕坝曾经的荒漠状态,引用列夫·托尔斯泰和达·芬奇的名言点出劳动的意义,这些都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书达到一定的量,写作才会有质的飞跃。

这篇习作还启发我们文章的构思要善于联想和想象。如果,第6段没有从植树的活动联想到塞罕坝三代人的奋斗,文章结尾就无法深化中心“劳动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幸福感和精神力量”。如果,本文只是纯粹地记录一场植树活动,文章的丰富度与深刻度就大打折扣了。那么,构思时怎么“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除了多阅读多积累,还要抓住“相同、相反、相关、相对”四个方向去联想。

最后指出一点小缺憾——叙述缺少点面结合,缺少反差对立。比如,第3段是“面”,第4段为什么不专写“点”专写“某个人”呢?比如,写每个同学都积极参加植树活动,不如写有个同学态度前后巨变。这样更符合事实,也让叙述更有波澜。相信小作者很快就能领悟“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道理。想“不平”就要努力创设“波澜”或“对立”。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