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梓凡:小车厢见大文明
发布时间:2023/11/8 10:59:27
文明贯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古有孔融让梨,此为尊敬兄长的文明;亦有杨时程门立雪,此为尊师重道的文明。现在,文明是城市精神的底色,在一方小小的车厢里也能尽数体现。
还记得那个冬天,大姑带着小表弟来我们家做客。吃完午饭后,我们决定坐地铁去中山公园玩。到了地铁口,我们乘着手扶电梯下到站台。没等一会儿,就听见“呼呼呼”的声音传来,地铁来啦!地铁缓缓地停了下来,大家都排好队有序上车。
我们找到位子坐了下来,地铁开动了,速度快且十分平稳。小表弟第一次坐地铁,兴奋极了!突然他“嗖”地一下站了起来,穿着鞋子直接踩在了座位上,手舞足蹈。我看到后,着急了,连忙伸手制止这个行为,让他赶紧下来,并对小表弟说:“你这样的乘车行为是非常不文明的,不仅自己容易摔倒,还把座位踩脏了,美好的乘车环境需要我们共同营造呀!”听了我的话,小表弟难为情地摸了摸脑袋,说:“我知道了,哥哥,那我把踩脏的座位擦干净吧!”一旁的爸爸用赞许的目光看着我们,从包里掏出了干净的纸巾递给小表弟,小表弟非常认真地把被他踩脏的座位擦得干干净净。
行车途中,爸爸跟我们普及地铁的乘车文明,如不在车厢内进食、不制造垃圾、电子设备不外放等等。我认真听着,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只要乘客们共同营造一个文明有序的乘车环境,小小的地铁车厢也能成为展示厦门文明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呀!”爸爸拍拍我的肩膀,欣慰地笑了。
文明是一盏指路的明灯,时刻照耀着你我前进的道路。我们不应做文明的旁观者,而是要积极参与文明实践,让映射于车厢内的文明之光折射出城市的大文明。
(作者通联: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鳌冠学校四年级)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林佳怡:“文明”是一个大话题,小作者懂得化大为小,通过写乘坐地铁时发生的一件小事,用丰富的语言和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彰显了文明的力量。文章语言隽永,娓娓道来,写坐地铁时乘车文明的事例,把“文明”具体化,更能引发读者共鸣。
特约点评
福建省连江县第三实验小学杨赛芳老师:小作者能将“文明”的大主题浓缩在“小小的车厢”里,以小见大,一下子拉近了“文明”与读者的距离。全文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结构完整,首尾呼应。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开门见山,指出“文明贯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接着列举了文明在几个不同场景下的不同表现形式,突出了中心。篇末提出倡议,号召大家“积极参与文明实践”。如此构思,首尾呼应,让结构完整又严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是选材浅小,格局不小。
本文在选材方面最大的优点就是以小见大。通过小小车厢里小表弟的一个不文明的小举动,反映出“大大”的“车厢内的文明”,再由“车厢内的文明”折射出“城市的大文明”。如此小中见大,层层递进,凸显文明的大格局,体现了小作者独到的用心。
三是引用说理,恰到好处。
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最大的优点在于适当引用,使说理不显生硬,文章更具说服力。开篇,作者引用耳熟能详的“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的事例,说明“文明”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引出话题,发人深省。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我”与小表弟的对话,以及“我”与爸爸的对话,让深刻的大道理,蕴含在对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