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书娴:一碗海蛎汤
发布时间:2023/11/17 9:45:52周末,我又收到了外公从乡下捎来的海蛎。我喝着热乎乎的海蛎汤,幸福感顿时油然而生。
记得那个寒假,我们几个表姐妹都去外公家拜年。那时,临近年关,温度骤降,我裹在厚实的羽绒服里,手藏在衣袖中,都不敢伸出来,还冷得直打哆嗦。我又见到了外公。他已年过古稀,身材瘦小,两鬓斑白,岁月又无情地在他黝黑的脸庞上刻上了无数道皱纹。外公知道我们几个人爱吃海蛎,就脱下棉衣,只穿件单薄的底衣,再穿上雨衣雨裤和冰凉的雨鞋,挑起两个大箩筐到滩涂上挑海蛎。
海蛎到底养在哪里?好奇心驱使着我忘却寒冷,悄悄地、远远地跟着他。寒风凛冽地吹着,通向已退潮的滩涂的岩石滩上,出现了一个瘦弱而熟悉的身影。外公将两个空箩筐一步步拽到了刚刚退潮的滩涂上,又吃力地踩进了齐膝的淤泥中。虽然那段滩涂不长,但走在那淤泥中异常艰难,一脚踩下去,整个人就陷进淤泥中,动弹不得。时间过了很久,外公终于到了目的地,那个疲惫的身影顾不上喘气,又费力地将系海蛎的绳子从两块石柱上解下,奋力地将海蛎从泥浆中拖到箩筐里,装了满满两箩筐。外公准备往回走,他奋力地将陷在淤泥中的一条腿拔出来,艰难地往前迈步,又缓慢地挪动着另一条腿,好使四周的泥土松动,再抽出腿来,他走得缓慢而坚定。本来空手走在淤泥中就很困难,况且他已经过古稀之年,身材又瘦小,再拖着百来斤的海蛎是何等辛苦!他终于走出了滩涂地,浑身上下却沾满了泥水,他用橡胶手套将成串的海蛎从绳子上剔到筐里。那个苍老的背影拖着两大筐的海蛎来到沙滩上,从肩上卸下扁担,再用扁担挖出了一个大水洼。他坐在礁石上歇息了一会儿,又拖着箩筐,把筐里的海蜗放进水里浸泡,吃力地搬起几十斤的大箩筐,用力地左右摇摆着。外公就这样反反复复将每筐海蛎都洗了十几遍,直到把海蛎壳上的淤泥洗干净。之后,外公疲惫地依靠在岩石上揉着自己发痛的四肢。没一会儿,他又吃力地慢慢弓起身来,担起两头装满海蛎的箩筐,一摇一晃地走在岩石上。望着外公瘦小的身躯,我泪眼模糊。
终于,外公回到家,卸下箩筐,脱掉雨衣雨裤,顾不上喝水,又马上忙着帮外婆一起剥海蛎。没多久,外公与外婆在厨房加工好海蛎,开心地招呼我们表姐妹来品尝。我们狼吞虎咽地喝着外公千辛万苦挑上来的海蛎做成的香浓的海蛎汤,而外公则在一旁驼着背,背着手,开心地笑了,笑得很甜,好像忘记了刚才的疲惫,幸福地看着我们津津有味地享受着美食。此时,外公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福的!
一年又一年,外公越发地苍老了,挑海蛎的箩筐在我眼中也越发地小了,但那碗海蛎汤却越来越香、越来越浓!
(作者通联: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初二)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林妍彬:小作者从小处入手,借助一系列的动作、外貌描写,展现了外公为孩子们辛劳挖海蛎的画面,刻画了一个疼爱子孙的外公形象,向读者传递了浓浓的祖孙情,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碗海蛎汤所饱含的满满幸福感。文章由小及大,重点突出,内容具体。
特约点评
福建省南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容秀老师:幸福是什么?它是冬日海风中单薄的身影,它是泥泞滩涂里蹒跚的步伐;它是满满当当的箩筐;它是一碗香浓的海蛎汤,在寒冬中暖“我”的身体更温暖了“我”的心。作者用细腻的笔尖描绘出了一个动人的画面,流露出满满的幸福。
值得借鉴之处:
一、丰富的细节描写
作者通过对细节的刻画,让文字充满画面感与表现力。从外公苍老的外貌到在滩涂中的费力前行,从淤泥中吃力地挖海蛎再到拖拽着箩筐前行,每一处描写都如同一张张写实的照片般从我们眼前浮现,我们仿佛置身于那片海滩,感受着外公在淤泥中奋力前行的艰难。
二、精巧的画面对比
“我”“裹在厚实的羽绒服里,手藏在衣袖中,都不敢伸出来,还冷得直打哆嗦”,而外公“只穿件单薄的底衣,再穿上雨衣雨裤和冰凉的雨鞋,挑起两个大箩筐到滩涂上挑海蛎”。瘦弱的身躯与两个装满海蛎的箩筐,没有一处明写外公对“我”的爱,却处处流露着爱。
提升之处:
一、适当给文章做减法。文章将外公采海蛎的整个过程都详细地描写下来,这样描写会使得重点不够突出,如外公在淤泥中行走与背着箩筐走出滩涂的两处描写太过相似,在阅读时感到拖沓、烦冗。可以选择一处着重描写。
二、词语重复。如“奋力”“费力”“吃力”等词语出现较多,可以改为“艰难”,或者用神态描写来替代,表现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