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艺:桂华长葳蕤
发布时间:2023/11/17 9:47:54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厨房的灶火徐徐燃起,桂花的香气渐渐弥漫。屋外的炊烟袅袅升腾,家的轮廓却愈发清晰。桂花香萦绕的桂花糕,一双巧手,不同的样式,细腻的心思。秋天,万户千家的桂花糕味道各有不同,但其中酿造的幸福滋味,却极其相似。
“奶奶,我回来啦!”
中秋前后,正值桂花繁茂之时。此时回到老家,定能吃到奶奶亲手做的桂花糕。推开那扇门,总能拥桂花馨香入鼻,入怀,入心。听到我的声音,奶奶便会从厨房里轻轻踱步而出,手中定是我最爱的桂花糕。
一块块白色的桂花糕齐齐整整地摞在碟子里,顶上点缀着金黄香甜的桂花蜜糖。一口下去,桂花香气瞬间溢满我的口腔,点点桂花在我的舌尖上跳跃。霎时,桂花的清香似一条温和的小溪,从舌尖流向全身。这带着甜蜜的温度仿佛能让人忘记一切的烦恼。我吃得很满足,奶奶的脸上绽放着笑容。
奶奶不善言辞,却不忘叮咛:“慢点儿,慢点儿吃……”
忽忆起年幼桂花开时,我总与奶奶一起摘桂花。对高处的花簇,她在树下铺上席子,爬上梯子,摇着枝条。清风便捎着这桂花雨、桂花香落到我的头上、肩上、心上。我看不过瘾,便吵闹着想摘。于是奶奶攀下枝条,我便大把地薅下花朵。
“慢点儿呀,小心手。”
“奶奶,什么时候做桂花糕?”
奶奶挑拣着干净新鲜的桂花。“就开始,就开始……”她总是拗不过我的馋劲儿。
后来,我离开家乡,每每归家,迎接我的不只有奶奶,还有奶奶做的桂花糕。直到一次班车提前,踏进院门时,无人迎出,唯有花香依旧。我疑惑地探进厨房,奶奶正心无旁骛地为刚出炉的桂花糕扇风。我望得出神,眼前浮现出奶奶踮着脚攀条,眯着眼拣花,扑哧地舂米,熟练地上笼的画面。
年年岁岁花香同,岁岁年年颜容易。长大后的我,远赴厦门求学,我和奶奶唯有春节才能见面。但桂花开时,我总能收到沾染桂花香气的包裹。奶奶年复一年在桂树下收集桂花,即使寄送不了那份滋味,她也一定会寄出那份馨香。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轻咬一口桂花糕,此物何足贵,但感幸福时。
(作者通联:福建省厦门市后田学校初二)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陈倩雯:对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独特的感受。学生在这篇文章中抓住的是记忆中的味道,既有滋味也有香味,桂花香气萦绕全篇,通过她选取的几个小片段,细腻而真实地再现了那份牵挂与被牵挂的幸福。小作者对奶奶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都刻画得恰到好处。文章最后,将思念的情感与所学古诗文结合,读起来富有韵味又倍感真挚。
特约点评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覃佐菊老师:文章有两大突出优点。一是构思上,二是描写上。
构思上的表现有二。一是对奶奶的爱和桂花糕的爱双线合一,两种爱互相融合,不分彼此,让文章内容更丰富。二是文章善于从多种角度灵活引用古诗。有的是直接引用语句,比如“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就直接引用了《古诗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中的句子。有的是改用化用语句,比如“桂华长葳蕤”就来源于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中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倒数第2段的开头“年年岁岁花香同,岁岁年年颜容易”就改编自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结尾“此物何足贵,但感幸福时”改自《古诗十九首》中《庭中有奇树》中的“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而最妙的是文章的中间和后部,不是直接引用或改用诗句,而是化用了《庭中有奇树》前面六句的画面和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描写上的表现也有二。一是多种感官的描写。如第5段中从视觉、嗅觉和味觉等角度对桂花糕的色、香、味的细致描绘,以及贯穿全篇的对桂花馨香的表现。二是动词的使用。比如用“捎”刻画清风对桂花的吹拂,用“攀”和“薅”来写折枝摘花,用“探”写走进厨房,等等,都新颖准确。
当然,文章只在第2段结尾和文章最后出现“幸福”,点题略显不够自然和充分了些,这可算是一处不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