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臻禹:小议目标
发布时间:2023/11/17 11:05:10目标,就是人生这条漫漫长路中想要到达的一个一个境界。它就像天边的星星,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
正确的目标给予生活以动力。为了实现目标,奋斗者拼尽全力,义无反顾地努力向前。记得在2022年暑假里,为了提高自己的钢琴水平,我踏上了考级的道路,面对三首高难度的曲子,我一时间不由得感到两眼发黑,心里十分紧张。为了攻克难关,我每天大清早就来到钢琴老师家里,一练就是一整天。虽然感到很艰难,但我依然坚持着,最终我通过了考级,实现了自己的目标。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想要实现目标,唯有披荆斩棘,冲破重重障碍,矢志不渝。这个过程总有艰辛和痛苦伴随,但在目标所在地,总有一束玫瑰色的阳光,轻抚你的心房。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目标可能也会不断调整。这是实事求是的表现。比如,儿时的我们,常幻想自己成为科学家、航天员,但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逐渐明白,这些目标实在离我们太远了。过于遥远的目标,尤其是脱离实际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一个个小目标,才能实现大目标。
应当指出,消极的目标并不可取。因为消极的目标会对我们人生和事业的发展极为有害。那些消极的目标,可能会在悄无声息中将人们心底那股冲劲消磨殆尽。“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再让我以自己为例。在一段时间里,我仗着之前测试中获得的好成绩,并将保住那一点所谓的“好成绩”作为目标,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必要进一步提升学业水平,维持先前那样的学习节奏与步调就可以了,结果可想而知,在后来的一次考试中,现实把我的幻想打得粉碎——成绩一团糟!很显然,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安于现状的“目标”也丝毫不会起到好的作用。可见,那种消极的目标就如灰白色的颜料,把我们本来五彩斑斓的内心刷成同一个难堪的颜色。
可见,目标有正反两面,正面目标让我们走得更远,反面目标使我们停滞不前,甚至倒退。选择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目标,持久不断地向它前进,才有可能到达自己憧憬的地方。
(作者通联:上海外国语大学秀洲外国语学校初二)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浦江秋:本文首段先用解释目标的方法作为“背景”,紧接着用比喻手法引出中心论点。中间部分第2、3、4段都在首句提出分论点,随后分别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述。最后一段小结上文,提出要“选择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目标,持久不断地向它前进”。逻辑比较严密,结构比较圆满。此外,文中较多运用自己的切身感受的事例来做论据,说服力比较强。
特约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冯金铭老师:这篇习作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这篇习作较好地体现了逻辑思维方法。习作者是初二学生。这个年段的很多学生,写惯了记人叙事的作文,有了一定的记叙及其描写和说明的能力,但若要求其写出有关事情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则往往言不由衷,或者难以说到点子上,或者难以说得通顺流畅。而这篇习作就处理得比较好。比方说,第2段先提出一个分论点,然后阐释这个分论点的正确性,又举出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证明分论点的正确性。举例之后又在段末进行了有效小结。整段话写出了一个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令人信服。
第二,这篇习作论证方法比较多样。从上述对第2段的简析中,可见既有理论论证,又有事例论证。而且,事例论证也有详有略。一般读者都了解的或者经历过的,如儿时想将来成为科学家、航天员之类的内容,就略写;而自己特有的一般读者不一定有的事例,就写得详细一些。还有,引用初二课文中学过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为引证,也很恰当。再比如,习作中对前两个分论点基本上是正面论证,对前两个分论点引出的论证过程,大致属并列关系,而对第三个分论点,则从反面论证。前两个分论点引出的论证过程以并列式结构为主,而前两个并列式为主的论证过程又与第三个分论点引出的论证过程构成正反对比论证,这就使得全文的论证方法多样化,不单调。